终身教职(tenure)是许多大学教授梦寐以求的职业目标。它不仅是对教授们学术能力的高度认可,同时也保证他们职业稳定,让他们能够自由地专注于自己热爱的学术领域。然而,Wildtype Media Group创办人兼总裁曾琡评却毅然放弃南洋理工大学李光前医学院的终身教职机会下海创业。
曾琡评是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奖学金得主,获剑桥大学硕士学位,主修自然科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她之后远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深造,考取生物学博士学位。
爱科学也喜欢与人交流
曾琡评接受专访时说:“科研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而是超过15年的牺牲和努力。我花了10年在剑桥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修读生物学。回国后,先在科技研究局的实验室工作,再到南大任助理教授,执教五年。我的南大教授说,如果我离职后想再回来教学,一切得从头再来。问题是我虽然热爱科学,也喜欢与人交流和沟通。科研人员的主要工作是发表论文,而一篇论文可能要花好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我曾有一篇论文花了五年才发表。然而,公众却对于我们的研究几乎一无所知,我觉得有必要让更多人了解科学家到底在做什么。”
其实,曾琡评早在2011年还是一名科研人员的时候,就自己在线上开设《亚洲科学家杂志》博客。她说:“全球媒体总是聚焦于西方科学家的消息,关于亚洲科学家的报道非常少。我创办《亚洲科学家杂志》是想介绍杰出亚洲科学家的故事,让他们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
2013年,世界科技出版社(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决定投资《亚洲科学家杂志》,将它从博客发展成一份完整的出版物。曾琡评在南大执教和做科研,同时担任杂志总编辑,带领一支三人小组。
她说:“到了2018年,我有两个年幼小孩,南大研究和讲课工作排得满满的,同时还要经营一家崛起的科学杂志社。我几乎没时间休息,开始有点受不了了。我当时就决定辞职,尝试追寻梦想。”
放弃终身教授的目标不觉得可惜吗?曾琡评笑答:“我告诉丈夫,全球有很多优秀的科学家,我离开了实验室,世界不会有什么损失。但是如果我不继续经营《亚洲科学家杂志》,亚洲科学家就少了一个宝贵平台。”
2018年,曾琡评离开南大,成立Wildtype Media Group媒体公司,专门创作科学、科技、工程和数学(简称STEM)相关内容。旗下刊物包括《亚洲科学家杂志》(Asian Scientist Magazine)、《亚洲超级电脑》(Supercomputing Asia)等。曾琡评也出版一套六册的儿童读物——《儿童版亚洲科学家》(Asian Scientist Junior),介绍六名杰出亚洲科学家的生活故事,其中两本由她亲自撰写。
她说:“我是一个母亲也爱读书。我们应该以一种连儿童都能明白的方式来书写科学家的故事。很多人会说物理、医学、生物学等太难理解,但如果我能为5岁孩童写出六名亚洲科学家的故事,你不能说你读不懂。”
冠病疫情2020年暴发,对Wildtype Media Group造成严重冲击,是曾琡评创业后的最艰难时刻。然而,危机往往孕育着转机,曾琡评迅速适应形势变化,除了让公司员工长期远程办公,她也开始在社交媒体发展新数码内容。疫情期间,曾琡评通过Zoom平台举办九场线上讲座,邀请美国、英国、香港等地科学家针对疫情分享意见和看法,其中一名主讲人是她的MIT导师——莫德纳疫苗公司联合创办人罗伯特·兰格(Robert Langer)教授。
运用领英成为品牌顾问
为了更了解社交媒体的运作,曾琡评开始学习如何使用领英(LinkedIn)。她说:“最初是为了让我的公司能帮一些科技企业客户经营它们的官方LinkedIn网页,主要发布企业相关消息,分享最新动态如重大科研突破等内容。后来,我们开始管理企业客户的官网和社媒等,创作各种数码内容。我们现在的客户大多是政府部门、学术机构、制药公司等。”
有趣的是,曾琡评后来竟发展出个人副业,成为一名品牌顾问,教导企业总裁和高管们如何利用领英打造个人品牌,提升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的影响力。“企业高管的利益相关者可能都在海外,他们也无法与公司每个人进行一对一沟通,所以得学如何用社媒去影响别人。此外,这还能帮企业高管传播公司文化,甚至有助于招聘新人才。”
助女科技人才突破瓶颈
全球STEM领域存在严重的性别差距,女性代表不足,只占全球STEM劳动力的30%,而新加坡只有7%的STEM高管是女性。曾琡评深知女性在这一领域面临的挑战,为了帮助更多女性突破瓶颈,她自2022年起举办“EcosySTEM领导峰会”,旨在为女科技人才提供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分享成功经验和应对策略。前两届的峰会只给女性参与,今年首次邀请男性领导加入。
曾琡评说:“单靠女性是无法解决性别差距的问题。其实有很多男性愿意伸出援手,我称他们为盟友。他们希望帮助女性,而我很乐意接受他们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