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学生了解外地文化和生活习惯,裕廊先驱初级学院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简称华师大)一附中在8月4日共同举办了一场线上学生论坛,促进两校学生文化上的交流。
今年的交流活动和以往的不同,因为受冠病疫情影响,之前只限于小部分学生的外地交流活动首次搬到了线上,使所有修读华文与文学的学生都能参与。
虽然今年的海外交流只能通过音视频通讯平台VooV举办,无法亲身到外地体验,但学生仍能从两所院校的分享中了解当地的历史,认识学生的生活习惯。

在长达两小时的论坛里,学生接触到上海虹口悠久的历史,比如居住在虹口的除了当地的居民,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难民,虹口的文化因而变得丰富。不仅如此,在虹口还可常常见到乐龄人士尽情地享受休闲活动,度过愉快的晚年生活。据华东师范大学一附中的学生分享,虹口仿佛是一座桥梁——它不仅连接了现今的发达生活以及浓厚的文化历史,也在“节奏较快”和“休闲”这两个节点间找到了平衡。
虽然新加坡的历史不像虹口如此悠久,但是我们的小贩文化可说是独一无二的。去年12月16日,新加坡的小贩文化成功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是国人引以为傲的大事件。通过我校学生在这次论坛中的分享,上海学生能进一步了解到我国的小贩文化和它的独特之处。这当然包括我国各种族的美食介绍,以及小贩中心作为社区食堂的独特身份,不仅是不同种族与文化背景的人聚在一起用餐的场所,更重现了昔日的甘榜风情,摊主和食客之间所建立的友谊,更体现了小贩中心在新加坡社会无法取代的价值。
美食交流,分享日常生活
比起新加坡人近似于“啰惹”(rojak)般纷呈混杂的口味,居住于上海的人,口味更偏向于香甜与爽口。除此之外,当地的排骨年糕也获得好口碑。顾名思义,那是由软糯酥脆的年糕,以及浓香的排骨组成的当地小吃。它略带甜辣味,口感鲜嫩,获得不少上海人的芳心。相较于上海较为中式的小吃,本地美食包含着四大种族的菜肴,其中较为出名的是华人的海南鸡饭、土生华人的叻沙和印度人的煎饼。这些食物恰好迎合了大部分国人“无辣不欢”的口味。
在了解两地的饮食文化后,华师大一附中的学生还陈述他们的日常生活——每逢清晨,大部分的学生都会乘搭地铁,或是利用当地共享脚踏车抵达学校。这和新加坡学生乘搭公共交通或是步行到学校的方式十分相似。放学后,华师大一附中的学生们也会到位于学校附近的“月亮湾”和朋友放松。它是位于虹口社区商业的一栋建筑,里头所提供的休闲与娱乐打响了上海作为城市综合体的美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育人才的时间长久,而学校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通过这次的线上论坛,裕廊先驱初院学生有机会了解华师大一附中学生们的学校背景,尤其是他们的学校标志。华东师范大学一附中学校标志的设计源于原先的学校建筑,标志的下半段代表着学生的技能,知识和道德上的培养与发展。这些方面的发展给予学生更好的沟通和交流的能力,犹如一道连接未来社会生活的桥梁。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三小时的线上论坛不知不觉来到了尾声。双方院校为了肯定与表扬参与呈现的学生们的努力和用心,都举办了线上颁奖仪式。随后,两所院校也通过线上平台,照了一张合照,并以“疫情后你们来上海,我们到新加坡”的约定,为首次的线上论坛画下完美的句点。
(作者是联合学生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