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文学的生命力量

字体大小:

《联合早报》与大专阅读节联办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线上放映会兼交流会,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张静将与观众线上交流,探讨著名学者叶嘉莹在诗词长河中寻求存在的意义轨迹。

听过叶嘉莹先生讲诗词的,没有人不着迷不感动。

叶先生总是谦称自己“只是诗词爱好者”,但大家都知道正因为她醉心于诗词,全身心投入,才能感染这么多人。

出生于1924年,叶嘉莹一生经历动荡与苦难。时值中国军阀割据战乱不断,紧接着是日本全面侵华,二战结束后中国又陷入国共内战。

面对苦难,从小热爱诗词的叶嘉莹从诗词中找到生命力量。大学毕业后叶嘉莹嫁给国民军官赵东荪,一年后(1949年)国共内战结束,国民政府撤退台湾,叶嘉莹随丈夫也到了台湾。结果隔年丈夫又卷入匪谍案入狱,白色恐怖时代,叶嘉莹再次陷入困境,但也因为古典诗词她得到生存的力量,也因为诗词,1960年代她得以到美国执教。目前定居于天津,叶先生始终不渝致力于诗词教育。

“他们在岛屿写作”文学纪录片系列,陈传兴导演的“诗的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掬水月在手》,便是以叶嘉莹为传主,描绘大时代中个体与文学带给世人的生命力量。

来临大专阅读节将放映这部影片。

要表达的是诗与存在

《掬水月在手》联合制片人,同时也是叶嘉莹助理的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张静受访时说,导演陈传兴曾留学法国,是符号学博士,他在电影中的情感表达比较克制、隐忍。最让张静印象深刻的,是纪录片中许多受访者其实是一边说一边痛哭流涕,但最后导演选择割爱,都剪掉,因为“他不要人们看电影时只找泪点,他不要煽情”,导演希望观众找到更大的感动和启发。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决定?张静说,因为第三部曲要表达的是“诗与存在”。

“导演选择了叶先生,特别贴切。正好电影去年10月推出,在疫情发生之后,全球都在反思我们的生存问题:我们作为一个人,一生可以完成什么?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个中国女性的百年孤独史,也是中国文化的百年沧桑史,更是人在世事变化中,如何在遭遇困难、不公后,还有信心活下来,还有理想和追寻,有自我的支撑,最后还想到用支撑自己的诗词,反哺世界。我想这个‘诗与存在’,陈导演在2013年联络我们的时候,本来的立意就很高的。这不仅仅是个人的传记,他想讨论的是,我们每个人的生存和存在。”

张静说,很多朋友看过电影后觉得信息量特别大,有冲击的感觉,也很过瘾,仿佛享受了一场饕餮盛宴。

张静也是古诗词研究者,她认为古典诗词是中华文明的芯片,凝聚华语世界的力量,每个人生活中多少都会遇到诗。

她说:“人与人的相遇难能可贵的,我们人生中可以遇到文学作品、明灯,也是很难得的……这次大专阅读节,我想也是难能可贵的缘分。我们大专院校,在生命成长的路上,如果能够与叶先生这样的良师益友相伴相行,可以通过电影的指引,接触更多诗词,接触中国古圣先贤,让我们的生命、人生放射出自己的光彩。”

结合个人生命与修为读诗

每一首诗都有深意,张静希望读者阅读的时候结合个人生命,“不能只是说别人告诉我们什么,或我能看明白就行了。其实应该对自我现在的人生和修为,引发感动之力,这样才没有辜负这次阅读,没有辜负我与这个作品与古圣先贤的相遇。”

张静以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为例,这首诗可以仅仅是景物描写,也可以是从近到远,点线面体,由内至外的境界。

她说,门和窗的意象,让人得以由内到外,窗用来眺望寻找目标,杜甫这里的目标是“西岭千秋雪”如此高远的。然后打开门乘上能行万里的船,便有了任重道远的意涵。

如何要谈诗教,我们就要从兴发感动说起。

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交织叶嘉莹人生和中国古典诗词,体现这位古典诗词研究专家在诗词长河中寻求存在的意义轨迹。张静届时将做映前导赏和映后交流。放映会和交流会皆线上进行。与谈嘉宾是新跃社科大学高级讲师李伟雄博士。

《掬水月在手》放映会

11月20日至11月27日

成功报名者将收到链接与密码,于11月20日早上8时至11月27日晚上10时之间,随时上线观看张静教授录制的导赏,以及纪录片《掬水月在手》。

《掬水月在手》交流会

11月20日(六)下午2时30分

交流会以Zoom进行,成功报名者将收到交流会的链接。

公众报名网址:poetryfilm.sphevents.com.sg

大专生报名网址:poetryfilmtertiary.sphevents.com.sg

大专生免费观赏,报名时须用就读学府的注册电邮;公众收费5元。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