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少年来

2019年暑假实习最后一天和《@世代》的记者和编辑合照;再见照片,恍如隔世。(作者提供)
2019年暑假实习最后一天和《@世代》的记者和编辑合照;再见照片,恍如隔世。(作者提供)

字体大小:

写专栏,别无所求,只希望在这个喧哗的世界里,有人懂我,也希望有读者会觉得我懂你。是每个无意间收到的私信让我更相信文字的力量。

《阿单手帐》的前身是《阿单周记》,由《@世代》记者轮流执笔。2019年大学暑假,我到华文媒体集团新闻中心副刊组实习,编辑有天问要不要“来玩玩”,写一篇文章给《阿单周记》。

第一篇《阿单》由编辑设题,写日本京都“京都动画”第一工作室遭人纵火的事件。我在截稿的前一晚开始想要怎么写,隔天进公司后在键盘上噼里啪啦,午餐前传稿。但吃午餐时一直想着文章的后面几段文字没有道出真正想表达的,担心会留下遗憾的想法挥之不去,于是午餐回来跟编辑聊,决定再修一次稿。

后来暑假实习结束,回到校园完成学业期间,编辑给予继续练笔的机会。栏目改成每月刊登一期,取名“周记”已不合适,所以改取《阿单手帐》。此“手帐”成为了求学时光的精神伴侣,每月一篇的节奏,写所见所闻所感,记录那些关心的,喜欢的,和让人百思不解的人事物。

但写专栏并不是一直都很顺心——有过交稿期限已近还未决定题目的日子;也曾传稿后,第六感认为最好多写一篇稿备着的时候。有一阵子,我常常遇到瓶颈,看别人写专栏却貌似不费吹灰之力,我会为自己着急。后来发现文思不畅,犹如在暗无天日的季节提早将种子埋进土壤。最终能够问世的好文章是作者用多日整理清晰的思绪。无写意,是写作的一部分,等时间对了,种子终究会发芽开花。

表达是要用一生进修的艺术课——要在我手写我心的同时,拿捏文字的力度,不让读者觉得作者情绪化,借以转移焦点,忽略文章的核心论述。藏在心里的话永远不会有人知晓,很多时候不是该不该说的问题,是怎么说。不卑不亢地将想说的说出来是促进对话,更靠近理想世界之必须。也许我敢写,便有人敢修;有读者能读到。这跟我上大学有点像,一直都在练习不让自己随波逐流。

随着年纪增长,会经历一些人情冷暖,偶尔思考青春期的天真浪漫能保存多久?

因为清楚让时光倒流是不可能的事,才有“难寻少年时”那么一说。但生命的美好在于“总有少年来”,让人期待在未来的路上遇见那些抱着赤子之心,无畏追光的少年。

写专栏,别无所求,只希望在这个喧哗的世界里,有人懂我,也希望有读者会觉得我懂你。是每个无意间收到的私信让我更相信文字的力量。珍惜成为“阿单”的机遇,也感谢每个星期三会关注我的社媒动态来决定要不要买份《联合早报》,偶尔发剪报给我的朋友。(不过报纸应该天天买嘛。哈哈哈。)

时光荏苒,来到了最后一篇《阿单手帐》。我不喜欢说“bye-bye”,更常用“see you”,因为前者有种再也不见的感伤。我相信将来会以不同的方式再见。在那之前,你我都要保重。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