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媒迎来青年文学想象

黄嘉怡(左起)、黎津沙、姜一和熊何宇航分享,社媒的自由与多样性特质如何受到年轻写作者的青睐。(何家俊摄)
黄嘉怡(左起)、黎津沙、姜一和熊何宇航分享,社媒的自由与多样性特质如何受到年轻写作者的青睐。(何家俊摄)

字体大小:

线上发表创作,门槛比较低,可与读者即时互动,是不是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写作,激发创作欲望?《联合早报》记者采访经营文艺社媒账号的年轻人,了解网络平台与文艺创作的化学作用。

越来越多年轻人把自己的文艺作品发布在网络上,或者直接经营属于自己的社媒平台。与传统媒体相比,线上媒体的门槛较低,可承载的信息量更大,同时具有时效性、互动性等优点,更受年轻人的青睐。

虚拟文学成员不蓝鬼设计的公众号标志。(受访者提供)

“虚拟文学”是一个发表文学作品的微信公众号,文章的主要类型是科幻小说和日记随笔。2017年,正在南洋理工大学读书的学生姜一创立了“虚拟文学”,主要写手还有他的同学熊何宇航。他们相识于南洋理工大学的预科社团——问南社(iland),在社团中主要创作关于专业选择、文化生活方面的图文,为预科生提供信息。姜一认为这种创作过于在乎读者和传播,他想做纯正的、充满文学性的“不实用的文学”,便于2017年注册并创建了“虚语文学”,后因太多人误读音节,为了方便读者的理解和阅读才改名为现在的“虚拟文学”。

“华苑”是义安理工学院人文学院的一个社团,社员主要来自中文系和华文传媒系的学生,现任社长是义安理工学院中文系教育专业二年级学生黎津沙。同其他学校的中文社团一样,华苑每年会举办一系列的活动,比如迎新会、中秋庆祝活动等,以鼓励学生多了解、多学习华语及华族文化。

“舞墨文苑”则是“华苑”属下一个分组,负责日常征稿,举办创作比赛,并将入选的文艺作品发布在舞墨文苑网站或instagram(@nphms_wumo)上。“舞墨文苑”主编黄嘉怡是义安理工学院中文系二年级学生。舞墨文苑并不要求学生用精妙的文笔创作,而是希望能够提供平台给学生展现创意,激发创作的欲望,写出有趣的内容。

从传统媒体到社交媒体

当人们做一件事时,如果能不断收获正向的反馈,这件事就很容易坚持下去。作品的获奖和发表,对于创作者来说无疑是这样的正向激励。这四名创作者或参加过线下的文学创作比赛,或在传统纸媒上发表过文章,这些经历都成为了他们坚持创作的动力。但如今他们青睐的展示平台都变成了线上的社交媒体。

黄嘉怡说:“传统媒体发表的作品更加专业化,公信度更高,更加有针对性,针对不同的目标读者而创作。而线上媒体的作品更加多样化,读者有更多选择。如果读者喜欢更加专业的作品可以选择传统媒体。倘若读者像我一样追求便利和阅读性,则可以选择线上媒体的作品。”同时她认为对于创作者而言,社媒的发表门槛相对较低。

舞墨文苑的Instagram头像。(受访者提供)

在大专院校里,有许多刚刚开始尝试文艺创作的学生,他们的创作还未纯熟,或已经成熟却不敢轻易尝试向传统媒体投稿,那么类似舞墨文苑这样依托学校社团的社媒平台,就能够为他们提供发表作品的机会。黄嘉怡说:“舞墨现在想收集大众的创作,不仅仅限制于我们华苑的同学,也希望其他学院的同学可以踊跃参与舞墨的征稿活动。希望日后能收到更多学生的投稿。”

如果说“舞墨文苑”展示了社媒的多样性,“虚拟文学”则展示了社媒的自由度。姜一离开学校社团,独立创建属于自己的平台,追求理想中的纯粹文学与科幻文学。最近,姜一和熊何宇航开始利用社媒的互动性来探索新的文学形式。主角是一个叫陈南行的南洋理工大学学生,他的导师研发了时空穿越的机器帮助陈南行解决感情问题,不同的创作者选择不同的时空理论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虚拟文学”的读者也可以加入这个科幻故事系列的创作。

在新加坡写作

四名喜欢创作的年轻人都是外地学生,在新加坡升学、生活多年。黄嘉怡认为在新加坡学习的经验丰富了她的思想,也让写作素材更丰富。黎津沙说:“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所以在这里能够接触到世界各地的人,让我的视野更广阔,认识许多不同背景写作的朋友,擦出不同的火花。”

熊何宇航认为,人无法描述自己没有见过的东西,有经历才会有经验,是在新加坡学习的经验增加了他人生经历的厚度和丰富度。

姜一说,如果没有来新加坡,他可能就不会创立虚拟文学。他认为新加坡是实用主义的,这种实用主义反而激发了他对纯粹文学的追求;而到一个陌生的国家学习,难免会感到孤独,孤独会让人去思考诸如生命意义一类的宏大话题,他便用写作来消解这种思考带来的块垒。当然,在新加坡的所见所感,还丰富了他文章中的文学意象、意识形态和人物形象。“如果我没有来新加坡,爪哇八哥,也就是食阁中常见的黑鸟,可能永远也不会成为我的意象。”

姜一说:“有种说法是,新加坡是一个有未来而无历史的国家。回望原乡的离散华文文学也许并不能够成为打动读者的文学标签。漫威宇宙中有个国家Madripoor以新加坡为原型,或许可以给我们一种提示,赛博朋克(cyberpunk)才是新加坡未来的书写方式。”他说愿意为新加坡的科幻书写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对科学和文学的向往与想象

姜一积极参与各种创作活动,2018年、2019年共获三个新加坡大专文学奖,同时也在“虚拟文学”上以“小汶河”为笔名发表作品。熊何宇航于2020年获新加坡大专文学奖小说组首奖,在“虚拟文学”上以“何雾列”为笔名发表作品。

2021年,他们从南洋理工大学毕业,姜一继续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熊何宇航则进入互联网公司从事网络安全相关工作。姜一想要成为一个科普作家,展现科学与文学的美感。熊何则想成为科幻作家,书写另一个世界里的历史。他们认为“文学是最接近真实的虚妄,科学是最接近虚妄的真实”,保持着对科学和文学的永恒向往与想象。

黎津沙曾获星衢诗艺“佳作奖”、“创意无限”全国儿童故事创作大赛优秀奖,作品《豆花饭》发表在《锡山文艺》上,也在学生报《逗号》发表过多篇作品。黄嘉怡则因为小学华文课的一次剧本写作作业,发现了写作的乐趣,从此激发了她的写作爱好。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