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歌/报道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旅拍摄影师李益吉虽有摄影天赋,但他从不松懈。为了“磨眼力”,李益吉挑战自己用1000种角度拍滨海湾,希望通过练习打破惯性跳出思维,打开个性视角。
见到李益吉(IG@Yik Keat),是他入选“福布斯30岁以下亚洲精英榜单”(Forbes 30 Under 30 Asia List)的隔周。刚从澳大利亚悉尼回来,短暂停留后又要飞伊朗、瑞士、美国加州。作为一名旅拍摄影师,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外面飞,今年26岁的他过着令许多年轻人羡慕的生活。
跟父母的一场赌约
17岁开始,李益吉在网上自学摄影技巧,“做兼职买了人生中第一台相机,全岛趴趴走到处拍照,发在社交媒体上,渐渐发现自己真的很爱摄影。”21岁服完兵役后,他原本考上了航天工程系,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放弃读大学的机会,去当摄影师。当时父母并不同意,他跟他们“打赌”,“给我一年时间,如果混不出名堂,再回来上学也不迟。”现在想起来,李益吉也觉得这是个有点冒险的决定,但他不后悔,“青春很短暂,既然想清楚了就去做。”
第一年,摄影作品见报为他打响了名气,先是小公司陆续找来,又收到大品牌如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奥迪(Audi)、博柏利(Burberry)、佳能(Canon)等合作邀约。就这样从一年变成了五年,至今仍在继续,拍摄喜好也在逐年改变。起初喜欢拍建筑,后来开始拍街景日常,生活里的众生相,“因为做到一半发现拍建筑太容易被模仿,但每个人的故事却有不同。”他喜欢做人群中的逆行者,身上有种安静沉稳的力量。内向话不多,却总在观察。
同一场景拍一千遍
都说天才等于天赋加练习,在摄影这事儿上李益吉自认有几分天赋,但他从不松懈对自己的训练。为了“磨眼力”找到不同视角,他挑战自己用1000种角度拍滨海湾。“其实是在训练一种思维,很多人习惯用同样的方法重复做同一件事,思维就很容易落入复制、黏贴的模式,希望能够通过练习打破惯性。”去到国外,他也会到热门游客打卡景点拍照,但往往都是避开人群,找不一样的视角,例如爬到几条街以外的高楼上眺望。
修图风格也是李益吉的独特招牌,他认为拍摄和修图同样重要,会花时间精心打磨。风格也逐年变化,早期喜欢色彩鲜艳,高饱和度,后来色调变冷,随着拍人像变得深沉,更接近真实,有种电影感。对他来说,做出能让别人认得、记住的风格非常重要,而这也是社交媒体的属性。
Instagram正在定义着这个时代年轻人喜爱的摄影风格,也被称为“ins风”。在李益吉看来,ins风与传统摄影的不同在于,对照片的精致度要求高,须要配合环境烘托出某种潮流感。此外,ins风有一种连锁效应,只要有一种构图方式火了,大家都会争相模仿,跟风做一样的东西。“有时反倒觉得传统摄影师有更多自由空间去创作,不用被追求爆款框住。如今很多刚入行的网红摄影师,不太敢打破框框做不一样的尝试,他们担心一旦不受欢迎会很快掉粉。相比之下,跟风似乎更安全。”
网红的风靡与焦虑
今年初,当Instagram推出短视频Reels的功能时,李益吉搭上最早一班“顺风车”创造出新的旅拍风格,转动手机屏幕从竖屏到横屏模式欣赏美景。创新的拍摄手法在短短一个月内,粉丝数量从40万涨到100万。
拥有百万粉丝量,平日里的运营并不容易。目前他还未成立团队,所有工作都是一脚踢。除了构思拍摄,协调工作邀约,还要抽时间和粉丝互动。“我的大脑一直都在不停地想东西,各种企划方案、构图技巧、工作安排,很难停下来。”平日里他总是机不离手,只要一有时间就在回复私信。“在外人看来,网红或内容制作者工作时间自由,但其实远大于朝九晚五,几乎随时在线。有时也很有压力,我们是仰赖‘算法的恩典’,被垂顾就涨粉,没人看就掉粉。”
他坦言起初花了一段时间适应焦虑期,这也是每一个网红的必经之路,如今已懂得如何去调适。只是觉得粉丝量越多责任越大,要不断更新,保持创造力。也有很多人私信问他职业选择,“我觉得现在的媒体形态正在发生改变,有很多机会和渠道。有兴趣的话不妨先小步子尝试,当作业余爱好做一段时间,慢慢探索做全职的可能。还是要考量现实,毕竟在本地生活费很高,尤其在创意设计领域刚开始挣不多。不妨一脚踏在舒适圈,一脚踏出来尝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