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借金缮 修复人生

字体大小:

金缮不仅是修补陶器的技艺,对黄惠仪来说,也是一门生活哲学,帮助她修复人生,走出忧郁的困境。

艺术疗愈心灵,不是句空话。曾因“职场PUA”(指上司对下属的精神控制)陷入抑郁症的黄惠仪(29岁),不仅靠手工艺术走出抑郁阴霾,更打拼出一片艺术天地和事业。在她眼中,金缮修复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人生哲学。通过金缮工作坊,她希望启发学员拥抱不完美的自己,帮助更多和她有相似经历的人走出困境。

创作手工艺品走出抑郁

黄惠仪曾是一名白领,工作内容是保险类产品的广告策划。用她的话说:“每天都在推销连我自己都不想买的产品,不仅无法获得价值感,无休止的加班更是常态,让我感到十分痛苦。”面对如此不健康的职场压力,同事劝她“多出来喝酒就好了”的“开导”更是让她无语。

工作两年半后,黄惠仪确诊抑郁症。本已打定主意辞职的她却被公司先一步解雇,让她有苦说不出。好在父母坦然接受,黄惠仪找了一份兼职设计师的工作,得以在家调整身心。

毕业于南洋艺术学院广告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黄惠仪对手工设计饶有兴趣。起先她在家里的淋浴间制作水泥材料的工艺品,但水泥原料粉尘污染室内空气,后来改用一种叫“jesmonite”的复合材料,颜色和图案也更丰富。

小巧精美的手工创作不仅滋养身心,在网上也颇受欢迎,让黄惠仪拥有多一份收入。但有时“过于受欢迎”也带来烦恼,她说:“虽说设计界相互借鉴是常态,但连产品描述都逐字抄袭就过分了,而且还恶意降价。让我最不舒服的是一直被人暗中盯住的感觉。”

于是她暂时放下手工设计,从海外精选进口有艺术设计感的家居饰品,在本地分销。但随着疫情的暴发,供应链受阻让她琢磨起新的想法。

残次品变艺术品

海运来的家居饰品不时会有残次品,有些甚至在运输中破裂。虽然可以让商家重新发货,但黄惠仪的仓库里还是堆积了许多无法售卖的废品。看着一件件破碎的陶瓷,她想起一门古老的手艺——金缮修复。

金缮在日本又称金继(日文:金継ぎ),是以胶漆混合金粉修补破损陶器的技艺。黄惠仪在南洋艺术学院毕业论文的课题便是黄金比例和金缮工艺。从美学角度看,前者追求完美的创作,后者则视破损和修补为物件历史的一部分,即不完美的美。

通过上网自学,黄惠仪学会了调漆修补等技艺。一些过于零碎的部件,她会把它们做成胸针、领针、耳钉等精美的首饰,或是创作出图画一样的作品。但她最受欢迎的还是“混拼”的艺术品,即拼接不同物品的碎片成新的生活用品。比如用娘惹瓷与青花瓷“混搭”的碗,用半环手镯作杯耳的杯子等,充满恣意浪漫的艺术想象力。黄惠仪介绍,这种混合搭配的修复术在日本叫做“呼継ぎ”(yobitsugi),是高级艺术品。

“正是因为不完美,每个个体才独一无二,也无法被抄袭。”这是做金缮两年多来,黄惠仪最大的心得。如果说手工创作让她走出抑郁,那么金缮修复则治好了她的“完美主义强迫症”。

“一开始做水泥和jesmonite工艺品时,虽然享受设计和创作过程,但这两种材料很难做到光滑平整的表面,时常让我抓狂。”黄惠仪说:“金缮哲学让我开始拥抱不完美的残缺,当我看到一些有缺憾的艺术品时,甚至会为迸发出的艺术灵感感到兴奋,是心态上的彻底改变。”

在位于山景台(Hillview Terrace)的Stay Gold工作室,黄惠仪每两周举办工作坊,提供金缮体验课程。在课程的开始,学员须亲手打破一件器物。她认为这个仪式很有寓意:“打破的过程就像生活的打击,裂纹的走向、碎片的形状都不由人掌控。”

义卖国庆主题金缮艺术品

当然,金缮修复不是蓄意破坏。黄惠仪也常游走于本地的五金店、古玩店回收破碎的茶杯、瓷碗。那些具有南洋韵味的娘惹瓷、怀旧风的公鸡碗让她深深着迷,她说:“在我手中重现的不仅是一个茶杯、一个瓷碗,还有我们父辈祖辈的集体记忆。”

近来,黄惠仪创作了一些国庆主题的金缮艺术品,将在8月6日和7日新加坡京华基督教青年会(Metropolitan YMCA)的活动上义卖。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