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食族

应泽宜

作者一句话:休息区从不是我们的目的地,但下次旅行的时候,请试着仔细地观察它。

每个匆匆路过的旅客,每个它空等的小时都将它填满,让它发出空荡荡的回音。

我的父母酷爱自驾游。托他们的福,我去过的休息区可能比我去过的景点还要多。全中国的加油站、休息区大概都一个样,也许全世界的休息区都是一个样,只不过加州的休息区小卖部里卖的啤酒是不同的牌子,且所有的商品都标着英文。休息区里的灯光从来只有疲倦这一个选项,有个牌子或者灯板标着它的名字,并且有几步台阶和一道塑料帘子,冷一点的地方,帘子是厚重的、军绿色的棉。

它们总是沉默的。就算有一大巴的中老年旅客带着他们的孙子孙女们刚下车,这些中转站们也都是沉默的。好一些的,可能有个食堂让旅客吃顿热饭,吃完了再从抓住商机在那儿摆摊的小贩买些亦真亦假的纪念品;中等的那些,可能有个小卖部,里面也许空空如也,但也许你可以买些零食再接点儿热水,吃完后歇一会再上个厕所,准备再次出发;再次一点儿的,连厕所都不一定有,大多空无一人,或许会有个脸颊红彤彤的,带着花套袖的姑娘给你找钱。我见到她们时,会偶尔想想,她们看到了多少次出发、多少次停留、多少次迷茫。她们见过那么多形形色色的人,却没有一个停下脚步,陪伴一个在荒漠中、方圆几公里内都没有活物的地方等待下一个疲惫旅客的姑娘。

休息区会感到寂寞吗?如果它们可以,它们一定能说出更多的故事。它们一定比我这个过客见过更多想在人生的最后好好享受的老人,更多一起探索世界的旅伴,更多独身寻找自己的年轻人,更多第一次见到如此广阔天空的孩子。

有一次去新疆的路上,爸爸把租来的越野车开上了山里,当时下着暴雨,路上泥泞一片。我的心里有些忐忑,毕竟我们都不知道要开到什么时候,开到那里去。雨中的可见度并不高,我们便小心翼翼地驶着,期望这雨能小一些。望着车窗外的风景,盯着裹在浓浓的雨幕中的森林,突然看到了不远处一个红色的棚子,还有摆在附近的“饮料香烟”的牌子。我们竟是在这静谧的,狂乱的山里找到了一个休息区。

旧的褪色的红色棚子不大,我们进去后便发现它只能容下五六个人,货架上都是零食饮料香烟以及一些生活用品。雨水打在塑料布上的声音震耳欲聋,我们已经不能再开下去了。我们几个人便坐下了。爸爸买了几碗方便面,让收钱的大叔帮我们泡上。不一会儿,红烧牛肉面就摆在了展示香烟的玻璃柜上。我们拖了几张裂着缝的塑料椅子坐过去,吃着。爸爸和那大叔谈了起来,我也没有听具体的内容,一双眼睛环视着这个奇特的休息区。棚子里唯一的光源便是一个从上用电线吊着的灯泡,摇摇晃晃的,并不是很亮。或许是天气原因,电压有些不稳,偶尔它还会闪烁一下。塑料布倒是结实,丝毫没让外头的倾盆大雨透进里面。

我惊异地,几乎迷恋地看着这个特别的休息区:我无法想象每天摸黑起床,来到这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守着热水壶和几个货架,没有期限、没有边际地等待旅人光顾。多么可怕的等待!它几天才等来几个旅客,却又马上把他们再次送上未知的道路。

这些沉默的、麻木的阈限空间是经常被人误解的。它们被批为人工制造的、没有特定作用的空间。这些地方是一个转场、一个通道、一个空虚的过程、抑或是一个出发点和目的地之间的空隙,待得太久,心里便会感受到一种奇特的失真。休息区并不是旅客该久留的地方。它是一段旅途中最特殊的存在,空虚、寂静。但它并不一定毫无意义——每个匆匆路过的旅客,每个它空等的小时都将它填满,让它发出空荡荡的回音。

关注《取火》IG 11月企划“AI写日记”,可登录《取火》 Instagram: @litupour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