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校进入职场是个转变很大的过程,这时若有人从旁引导,将能协助青少年在这个探索性阶段走得更稳。
15岁受益于职业督导 毕业后当导师
政策制定、社区创新、广告创意、海事管理,从事这些工作的人每天究竟在做什么,往往很难三言两语向外行人说清楚。对还在求学的青少年来说,更是难以理解,甚至闻所未闻。
如果在职专业人士能走入校园,与青少年分享实际工作的内容,并带领他们一起实习,相信将帮助青少年开阔眼界,对未来有更明确的想法。
2017年,在新民中学念中三的陈勇豪,通过校方推介加入了The Astronauts Collective(TAC)的职业督导计划。与他配对的志愿职业导师是一名在国防科技局工作的网络安全工程师。在六个周末的时间里,他和参与计划的同学跟随导师亲临实境地了解这份工作的实际操作。
通过一段时间的跟班实习,原本对网络威胁一知半解的陈勇豪意识到个人信息、机密资料外泄或被滥用的风险正不断增加,网络安全工程师必须做好防范措施,以预防这类事件发生,而不是事后才来补救。工程师必须面对很多日新月异的挑战,且要不停地进修最新的电脑和网络知识,才能抵御入侵者。
陈勇豪说:“相比讲座和辅导课等‘只听没做’的形式,亲身体验的方式让我有更深刻的体会。”
在计划下,除了跟班实习,学生也能加入导师开设的聊天群组,和其他学生一起讨论问题、提出疑问和发表看法。每周实习后,学生还能写下感想交给导师,并在下一节课收到回复。陈勇豪说:“我的个性比较内向,不太敢发言,用书写方式表达对我来说非常合适,能拉近我和导师之间的距离。”

目前正在服兵役的陈勇豪从小的志愿其实是当飞机师,尽管职业督导计划中没有这个职业,他还是报名参加了。
他说:“我是抱着开放的心态参加的,想看看网络安全到底做些什么。我想如果当不成飞机师,或许还有其他职业是我感兴趣的。”
中学毕业后,陈勇豪选择到新加坡理工学院修读航空工程文凭课程,接下来完成国民服役后,也将继续到大学修读类似的科系。虽然最后没有改变志愿,他却感觉从职业督导计划中受到很大激励,他想把这份感激回馈社会,所以如今他也成为了一名导师。
他说:“五年前我参加督导计划时的导师多毕业自初级学院,我发现关于理工学院的资讯很有限。因此我想以理工学院毕业生的身份督导在籍学生,让学生对不同的升学选项有更多了解。”
正式成为导师前,陈勇豪必须接受培训,包括学习如何有效使用讲义、指南、问答游戏等资源,以及如何激发出组员之间的火花,激起他们学习的动力。
他特别提到,在TAC,每次督导项目进行的前后分别有一次简报时间,辅导员会提醒导师需注意的事项,也会让他们交流心得,改进下一次的督导。
今年6月,陈勇豪正式以导师身份走入校园,首批学生就是母校新民中学的学弟学妹。和从前的自己一样,学生当中有的比较害羞、不爱说话,他必须先想办法“破冰”。面对来自弱势家庭的学生,则更具挑战性;这些学生往往需要更多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支持,但却不太愿意袒露心声,沟通成了最大的挑战。
从导师的角度,陈勇豪也发现他所接触的青少年普遍都对未来缺乏信心,容易被挫折击倒。对此,他认为必须帮助青少年锻炼他们的韧性,让他们相信只要努力就能变得更好,并且引导他们从各种教育路径中找到适合自己能力的路。
“当导师让我学会怎么表达,如何引导他人,甚至启发他人。这个能力无论在哪个领域都不可或缺,是一种个人成长。”
心理督导 用应对策略抑制心理危机
一名年仅11岁的女孩,不幸出现了抑郁症状和自杀倾向。女孩已接受过多次心理辅导,但拒绝再看医生,因为她觉得没人能够理解她。
于是,导师花了数个月时间,试图打开女孩的心扉,教导她应对负面情绪的方法。终于,女孩渐渐开始正视自己的内心世界,找出了触发自己不安情绪的原因,并学习疏导它们,心理健康才情况逐渐好转。
这名女孩是Impart心理健康部主任彭琬洳(25岁)入行时督导的第一名对象。
很多人以为,心理问题的发生大多开始于身心发展面对巨变的中学时期,但事实上,问题可以更早就出现。
彭琬洳表示,现今青少年面对来自学业、家庭、男女关系、身体形象等方面的压力,如果无法有效排解,很可能萌生自残、自杀意图或其他心理健康上的问题。这个现象可能在任何年龄层发生。

此外,她也提到一个日益普遍的问题——蛰居族。这是一种“社会排斥”(social reclusion)的心理反映,蛰居者因无法与外界接触而长期关在家里,有的甚至已经三年足不出户。
她说:“Impart帮助生活上或心理上处在逆境的青少年,着重审视他们所面对的问题以决定督导方式,提供他们专家诊断框架以外的应对策略。”
在“I’m Not Alone”(我不孤独)计划和“Project Cope”系统性的督导框架下,青少年能向配对的导师学习各种“心理危机”的应对策略,继而掌控不确定性,回归正常生活。
Impart的督导对象年龄介于10至24岁,多数是在籍学生,还包括一些因为各种原因而没在念书的青少年。
在彭琬洳管理的心理健康部,80%的青少年是由其他社会服务机构,如学校、家庭服务中心、福利之家等转介而来。每名青少年都经由志愿导师评估问题的严重性和需求,以确定他们需要哪些支持。
彭琬洳表示,刚开始接触时,大多数青少年对导师的出现感到不自在,往往也不清楚学习的应对策略对自己有何帮助。如果碰到面对“社会排斥”问题的青少年,导师连靠近他们都很困难,只得先从他们的看护者、老师或同学那里入手,再判断如何进行干预。
“我们相信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被人爱和关心。青少年把心事隐藏起来,或许是心理还没有准备好,这时导师就必须要有耐心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彭琬洳也提到,督导进行时他们会告知督导对象各种选项和后果,给予引导和扶持,但不会为他们做决定。只有这样,受督导者才能尝到自己所做决定的后果,感受到冲击,继而知道错在哪里。此外,给予肯定和称赞也很重要,因为这将能推动他们做得更好。
回到上述的第一位督导对象,彭琬洳的表示,约一年前见到已升上中学的女孩时,她发现对方竟然把自己之前教她的应对策略都写在了一本记事本里,每天带着上学,需要时就拿出来提醒自己,让她很惊喜。
“这个孩子的成长为我带来很大满足感,感到很骄傲。我也因此深信每一小步都不能小看,巨大的改变或许就在前面。”
青少年督导机构 辅助弱势学生
创立于2019年的Access, 是一家向弱势学生提供职业督导的非盈利组织。他们分别通过半天工作坊(Pathways)、五星期职业挑战(Access Career Exploration),以及将学生与在职专业人士配对的督导计划,为学生提供支持。
督导计划主要帮助普通(学术)和普通(技术)源流学生,还有内向不擅于社交,以及正在接受财务援助的弱势学生。通过小组督导,学生将对他们未来可能的职业选项有更清楚的概念,并且从中建立自信,受到启发。
Access执行总监程家轩(28岁)受访时表示,他们发现有的青少年缺乏动力和积极性,不知道自己中学毕业后能做什么。因此Access会逐步引导,让青少年对未来职业拥有大致方向,然后再向他们介绍包括工艺教育学院到理工学院的各种升学途径。

他说:“在思想仍未成形的年纪及早介入非常重要,尤其生活面对障碍的弱势学生,更需要及时引导。我们希望通过督导助他们找到方向,发挥最大潜能,建立起自信和追求成功的动力。”
他也表示,至今为止该机构已与北部和西部多所中学和初级学院合作,接下来,他们希望把服务扩展到新加坡的其他区域。同时,Access也在积极规划,例如通过与科技公司长期合作,设计更具互动性的督导计划。
此外,他们也再最近启动了#WeWriteOurRules社区运动,与公众分享一些“非传统”的人生经历,告诉大家成功的定义应当由自己决定。
建立督导风气 关注青少年成长
2021年3月,全国青年理事会和新加坡督导联盟(Mentoring Alliance Singapore,简称MASg)宣布成立督导群策群力行动联盟(Mentoring Alliance for Action,简称AfA)。该行动联盟是Mentoring SG的一项关键倡议,旨在加强和普及督导工作,让全国青少年受惠。
作为“新加坡携手前进”(Forward SG)的一部分,Mentoring SG旨在推广新加坡的督导风气,让青少年有更多机会、更容易接触督导。
贸工部兼文化、社区及青年部政务部长陈圣辉说:“建立稳定的督导风气是Mentoring SG运动的核心。我们要让督导成为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一部分,通过向身边积极进取的榜样学习,以及充满关爱的师生关系中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唯有获得合作伙伴的支持,我们才将能够建立起一个生机蓬勃的督导群体,因此我吁请更多志愿者加入成为我们的导师,携手建立和谐社会。”
欲了解或参与更多督导项目,请上网查询。
【本文由全国青年理事会与新加坡携手前进呈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