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游走于我城中,你可曾放慢脚步去倾听它独有的声音?城市变化快,老区不断翻新,有些元素悄然消逝。三名年轻创意人合作共创,用声音、影像等多媒体方式将城市的记忆保留下来,记录城市发展的进程。她们到风格迥异的社区拍摄,自然捕捉正在发生的瞬间。
如果用声音和影像描绘一座城市,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声音艺术家锦安(32岁)与两位好友,视觉艺术家廖雯彬(34岁)以及剪辑师王晓敏(27岁)将多媒体艺术形态结合,发起名为Wallflower项目,在*SCAPE青年中心主办的comma创意艺术节亮相。该艺术节从2022年12月中开始至2023年1月15日,融合舞蹈、音乐、视觉等多元素,为本地年轻创意人提供展示平台。
记录城市变迁
Wallflower的概念是收集本地声音素材,配合拍摄影像剪辑成短片系列,锦安介绍:“我在工作时接触到‘声音图书馆’的概念,有个网站专门收集世界各地不同城市的声音,看回新加坡好像比较缺乏对声音样本的采集,这就想到与朋友合作,通过多媒体方式记录城市变迁。”
在本职工作外,Wallflower三名主创利用业余时间共同创作。作为小组中的视觉设计担当,廖雯彬从日常中发掘独特的图像符号,例如彩色咖啡杯、“小心地滑”的标牌,排屋外的绿色垃圾桶等,将不起眼的事物通过镜头聚焦放大。廖雯彬说:“我们居住的城市变化很快,老区不断翻新中,有些元素很可能会消失。我们希望用影像、声音将记忆保留下来,用另一种方式记录城市发展的进程。”之所以起名为Wallflower,因为墙角花默默开在角落,虽不曾被人留意到,却悄悄观察着城市的变化。
开工作坊邀公众接力创作
系列短片的取景地点包括中峇鲁、芽笼、双溪布洛湿地保护区、大巴窑、加东和女皇镇一带,都是风格迥异且具有代表性的社区。导演王晓敏介绍,中峇鲁是有些小清新、精致复古的邻里社区。大巴窑市镇历史感浓厚有着历史悠久的组屋,以及独特的色彩体系。视频整体采用街头摄影的风格,自然捕捉社区中那些正在发生的瞬间,王晓敏说:“我们希望强调的是活在当下,记录now时刻。”

Wallflower团队受到comma艺术节邀请,将索美塞(Somerset)作为短片系列最新加入的取材地点。制作短片之外,Wallflower成员也在艺术节期间开设声音、设计、视频制作工作坊,邀公众一起参加创作接力。首先带领参与者踏上索美塞之旅,介绍该区历史、名称由来,并收集他们感兴趣的声音:有些录下了滑板公园敲打铁扶手的声音;有些到新电信大厦楼下,拿起老电话亭里的听筒,录下嘟嘟声。报名绘画设计工作坊的参与者,会根据之前收集到的声音素材创作,可以是绘画或拼贴艺术。使用从商场收集到的宣传单、海报,剪下钟意的元素拼成画。作品传递到视频制作工作坊,参与者通过剪辑搭配声音和影像素材,组成每个人眼中不同的索美塞。据了解,三场工作坊的参与者年龄介于6岁到70岁,其作品将在来临的“新加坡艺术周”(Singapore Art Week)展览。

斜杠让创意人更多才多艺
在工作坊之外,Wallflower成员将在1月15日的多媒体艺术跨界(multidisciplinary arts)讲座,分享如何成为斜杠创意人。锦安和廖雯彬同是制作人,此外一个做音乐,一个玩视觉。在广告公司上班的王晓敏也是一名歌手,正在筹备新专辑。在斜杠时代的大背景下,许多创意人在“两把刷子”之外还能同时掌握多种技能。
廖雯彬认为,广泛学习尝试是件好事,本着凡事相通的原则,跨学科跨领域的元素可以触发彼此的创作灵感。“如今年轻人的身份有更多的逗号,会写文案、会声音剪辑、会拍摄和设计,斜杠让创意人变得更加多才多艺。”
如何把创造力最大化
问题在于如何在身兼多职的同时,最大化自己的创造力?王晓敏说,有时难免要牺牲一些个人时间或拿年假,做自己喜欢的项目。“我相信自己在做的事情,希望能在艺术创作领域不断拓展。”锦安认为,跟更多人合作,集大家所长,能够做出更大规模的项目,影响力大过单独创作。合作中需要信任,尊重每个人在自己专业领域的判断,在合作中碰撞出更加灿烂的创意火花。
如今年轻人的身份有更多的逗号,会写文案、会声音剪辑、会拍摄和设计,斜杠让创意人变得更加多才多艺。 ——廖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