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条老街都拥有属于它独特的记忆,是时光的情怀,也是情感的承载体。只有亲身体验,才能感受到其中的文化底蕴与尘封的故事。新加坡在快速的发展中,仍保留了许多文化内涵丰富的历史街区与古迹,值得我们去探索。

第二学段,在母语部老师的带领下,淡滨尼美廉初级学院120名修读H1华文的学生,参加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学习之旅。学习之旅以“旧街道,新生命”为主题,学生们进行一次直落亚逸历史街区巡礼,探索与游览有趣的文化景点。学生也必须完成母语部精心策划的线上活动卷,在欢乐与师生互动中,更加深刻地学习与了解本地历史与文化。

传统建筑的新生命力量

学生们首先来到历史悠久的华人庙宇天福宫。天福宫是本地最早的华族庙宇之一,整座建筑雕栏玉砌却未使用一根钉子。庙正门由一对青石石狮守护着,主殿上方有清朝光绪皇帝的御笔“波靖南溟”四字。除了主殿的天后圣母和不同的华人信仰神尊,庭院后方也供奉着许多祖先牌位。天福宫的建筑风格是典型的闽南宫殿式建筑风格,琉璃瓦屋脊上装饰着各种栩栩如生的雕塑。天福宫后方沿着厦门街的壁画是本地画家叶耀宗的作品,体现了新加坡早期中国福建移民艰苦奋斗的生活,犹如一卷血泪交织的华人移民史。学生观赏之后,更能明白正是先辈们的艰辛垦荒与建设,才有今天现代化又繁荣的新加坡。

师生参观蕴含着丰富文化传统的天福宫,天福宫是本地最早的华族庙宇之一。(淡滨尼美廉初级学院提供)
师生参观蕴含着丰富文化传统的天福宫,天福宫是本地最早的华族庙宇之一。(淡滨尼美廉初级学院提供)

学生们接着到了崇文阁,这里是早期华社和福建会馆开始重视文教的起步点。崇福学校前身为崇福女子学校,于1915年创立。它是当时唯一的女子学校,旨在于让更多女性获得教育的机会,也延续了华族的优良传统。

师生参观崇文阁内,这里是早期华社和福建会馆开始重视文教的起步点。(淡滨尼美廉初级学院提供)
师生参观崇文阁内,这里是早期华社和福建会馆开始重视文教的起步点。(淡滨尼美廉初级学院提供)

离崇文阁不远处是昔日的中华医院。这是二战后华社创办,为贫苦大众免费施诊看病与提供医药的医药机构。这些老建筑如今虽然已被改造成博物馆和餐馆,但外部结构仍然完好地保留下来。在探访了这些历史悠久的建筑后,学生深刻地感受到赋予传统建筑新生命的力量。

百年老店如何延续品牌生命力

学生们满怀期待来到位于牛车水桥南路的东兴饼家。东兴饼家负责人方惠强先生向学生细心讲解饼家面对老龄化的顾客群,下定决心重塑品牌,重新设计包装和店面,开拓年轻顾客的市场。这让东兴饼家年轻化、焕发活力,延续了品牌的生命力。饼家仍然保留了祖传配方,全部遵循古法制作。

学生品尝东兴饼家的古早菱形蛋挞。(淡滨尼美廉初级学院提供)
学生品尝东兴饼家的古早菱形蛋挞。(淡滨尼美廉初级学院提供)

方惠强特别介绍为何蛋挞的形状为菱形:根据学习心理学,菱形是最容易入口。人们品尝到的第一口便是酥酥脆脆的蛋挞酥皮,让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之后再咀嚼蛋挞中间的软滑内馅,最后一口也是酥脆饼皮,口感不过度甜腻的同时,也呼应了第一口香酥的印象,让食客齿颊留香。

方惠强向学生讲述东兴饼家品牌的历史。(淡滨尼美廉初级学院提供)
方惠强向学生讲述东兴饼家品牌的历史。(淡滨尼美廉初级学院提供)

另一批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则到访位于摩士街的白新春茶庄。白新春是新加坡历史悠久的传统老茶行。白新春茶庄负责人阮英华热情地向学生讲解老茶行的历史,也让大家看到调茶与烘茶工序。每个学生也亲手体验了可能是整个东南亚硕果仅存的手工包装茶叶技术。学生们很可能毕生唯一一次踏入这类有历史、有故事的老茶行,学校华文部希望这样的体验能够为学生的生命烙印一个文化印记。学生在参观过程中,了解了白新村茶庄的传承人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依旧秉持着把品牌发扬光大的精神,学习与改进茶叶包装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在白新春茶庄里,学生品茗传统好茶。(淡滨尼美廉初级学院提供)
在白新春茶庄里,学生品茗传统好茶。(淡滨尼美廉初级学院提供)

高一学生冯友乐说,他对天福宫和东兴饼家这两个地方印象深刻,他从中了解到了新加坡的历史文化和老字号如何年轻化,也启发了他去探索新加坡在城市中的历史街区,点燃了他的兴趣。

淡滨尼美廉初级学院母语部主任许思伟说:“ 这次的学习之旅,是华文部老师为学生精心设计的。母语部的初衷并不单只是想让学生接触历史街区的古迹,而是要让学生了解隐藏于光鲜亮丽的现代城市中的历史与文化古迹,以及两家百年老店如何在现今的社会里重获新的生命力,并融入我们的现代城市生活。”

( 黄观宁和何子琦是联合学生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