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下午,草根书室举行了一场新书发布会,作品是英文诗集《夹娃娃机》(“Claw machine”),作者是本地著名填词人小寒18岁的女儿许予希(Ashley Koh)。这是许予希的第二本作品,第一本是2015年出版的中英文故事集《香香与木屋仙子》。

24日(星期一)早晨,《联合早报》记者来到小寒工作的音乐学校采访小寒和许予希,在母女俩的对话中,许予希的成长、阅读与创作的过程和缘由逐渐清晰了起来。

谈到创作伊始,许予希回忆道:“10岁的时候,我偷偷在一旁用平板电脑打字,妈妈以为我在玩游戏,就把平板拿过来一看,发现原来我在打字,我在写书。”

小寒补充道:“她只是在写小故事,不是书。”

许予希说:“好吧,小故事。然后妈妈给我一个挑战,把这些小故事都串连起来,写成一本完整的书。所以我就觉得,既然你挑战我,我就要做到。”于是就有了《香香与木屋仙子》。

母女俩以华语接受访问,许予希说话时语速很慢,仿佛在脑海逐字逐句推敲。

每周写一首诗

同样地,小寒也在女儿新诗集的创作中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021年立化中学的命案牵动了很多中学生的情绪,当时就读于新加坡女子中学的许予希由此创作了《嘶喊》(“a scream”),来发泄自己在其中的情绪。

小寒说:“其实孩子们很多都是被压抑的,他们的情绪难以表达出来。她写完这篇后,蛮多同学反馈说他们也有同样的感觉。她从那个时候开始就每周写一首诗。”

许予希说:“是妈妈提议的每周写一首,我觉得有道理。毕竟写作是一种技术,如果不时常锻炼,可能会失去妈妈说的那种匠心。”

英文诗集《夹娃娃机》(“Claw machine”)是许予希的第二本作品。(受访者提供)
英文诗集《夹娃娃机》(“Claw machine”)是许予希的第二本作品。(受访者提供)

从小开始“啃书”

在采访过程中,两母女有时会因为一些细节或表达方式互相呛声两句,但总会有一方乐意妥协。小寒说:“我们两个其实是欢喜冤家,我是她最严格的读者,但也是最大的支持者。”

创作的基础是阅读与学习,而许予希的阅读旅程开启得非常早,她说:“我爸妈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很忙,他们没时间陪我玩,也不喜欢我看手机,就塞一本书给我看。”

小寒说:“她从小就开始‘啃书’,那时她也许都不知道书是什么东西,啃得书上都是口水。”

许予希接着说:“对,然后我开始看图画书,会识字后就读书。他们晚上有空也会给我念睡前故事,但常常他们都睡了,我还很精神,想继续听。”

小寒说:“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不相信买玩具这回事,也不给她看电视,给她保持在一个很沉闷的一个环境里面。”

许予希认为:“他们觉得这样我的脑袋就会有空间去发展想象力,因为读书是非常需要想象力的。”

希望培养沉着做事的孩子

小寒解释道:“我们刻意给她制造这样的环境,希望培养一个能够沉着做事情的孩子。我们觉得如果可以让她看完一本很厚的书,只有白纸黑字,没有任何色彩的书,那孩子就可以学会延迟满足,愿意为一件事情而慢慢努力。”

小寒在许予希的成长中参与度很高,许予希认为:“她作为我的妈妈,塑造了我的人生观。所以我写作的内容、方式,我看世界的眼光都有受她的影响。从我有记忆开始,她就是一个作者,所以我从小就倾向成为一个作者。”

许予希接下来将去到新加坡国立大学修读心理学,她希望结合自己的写作能力和心理学知识,帮助更多人与自己的情绪相处。(特约摄影伍书永摄)
许予希接下来将去到新加坡国立大学修读心理学,她希望结合自己的写作能力和心理学知识,帮助更多人与自己的情绪相处。(特约摄影伍书永摄)

小寒问女儿:“你四岁的时候,我还在A*STAR做研究,可能你没有记忆。如果说我在你成长过程中是一个科学家,那你也可能做科学研究吗?”

许予希答道:“当然了,你是我妈,你对我影响不大,谁影响大?”

小寒开女儿玩笑,说道:“你是不是需要零用钱?你今天马屁拍得真响。”

许予希说:“总之,她一直讲要进化成更好的人,我也受到启发,时时刻刻都要锻炼自己,不能让自己放松。”

小寒有丰富的经验和生活阅历可以教给女儿,但她并不是一个独断专行的家长。她没有着意要将女儿培养成为一个作家,她认为许予希只是一个很普通的青少年。她在乎孩子独特的个人感受,创作只是她鼓励孩子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

在见到许多许予希的同龄人在她的诗歌中找到共鸣,和许予希一起在诗歌中疗愈自己的情绪时,小寒和许予希都感到十分高兴。也因此,许予希接下来将去到新加坡国立大学修读心理学,她希望结合自己的写作能力和心理学知识,帮助更多人与自己的情绪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