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6日,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汉学课程的一群学生踏上了户外学习之旅。他们修读“中国近代史上的人物:从传记看时代变局和历史”课程,专门研究中国名人传记。为了让学生有更全面的了解,开设此课程的国大中文系副教授黄贤强带着他们到校外考察。

黄贤强副教授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将校外考察纳入课纲,能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让学生亲临历史现场,体会或想象当时的情况,对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走入历史隧道

校外考察当天,学生在巴士上听教授充当小导游讲解行程安排。抵达了第一站,位于花柏山山腰的金钟别墅后,大家穿梭于小径,一路上有说有笑,仿佛寻回了中小学时期学习之旅的乐趣。

黄贤强副教授(左六)为学生们讲述金钟别墅的百年历史,师生在别墅前合影留念。(国大中文系提供)
黄贤强副教授(左六)为学生们讲述金钟别墅的百年历史,师生在别墅前合影留念。(国大中文系提供)

黄贤强副教授如数家珍地讲述金钟别墅百年历史——别墅是早年华人领袖陈笃生的曾孙陈武烈所建,与辛亥革命领袖孙中山有一段渊源。据说这是他从欧洲回国担任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曾落脚过夜的地方。当时政治动荡,为保障孙中山的安全,同盟会成员把他安置在别墅里。陈武烈作为陈金钟的孙子,从小由祖父带大,感情深厚,故以祖父名讳为别墅命名,追思纪念。

师生鱼贯进入,走过一楼的礼拜区——如今,金钟别墅是新加坡丹麦海员教会的场地。说说笑笑中,师生们到二楼的阳台,观察眺望。一想到这看似平凡无奇的房子,曾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产生过联系,脚下的地板也许是名垂青史的人物站过的地方,学生们心潮澎湃。

先贤精神历历在目

第二站是1895年创办的怡和轩,本地历史最悠久的华人俱乐部之一。一楼设立的先贤馆,宗旨是宣扬陈嘉庚精神,介绍华人先辈的英勇事迹。

师生参观先贤馆,领略陈嘉庚精神,了解华人先辈的事迹。(国大中文系提供)
师生参观先贤馆,领略陈嘉庚精神,了解华人先辈的事迹。(国大中文系提供)

一进门,陈嘉庚的蜡像矗立着,墙上写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陈嘉庚乐善好施的精神使他闻名新中两地,不少学生停留驻足,久久凝视。振聋发聩的文字,配上栩栩如生的蜡像,让学生们看到历代华人先辈慈爱的目光,穿透时光帷幕,对我辈循循善诱。

走入先贤馆深处,墙面展览述说了一段南侨机工的历史。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打响,日军封锁海岸,物资运送遭阻碍。陈嘉庚领导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总会,招募劳工回国,成为南洋抗战救亡运动的枢纽。3000多名东南亚华人,尤其是新马华人,千方百计将物资通过滇缅公路送到战士身边。惋惜的是,这段光辉历史无论在本地还是中国的主流叙事中,都被冷落。黄贤强副教授因而格外重视这次机会,为学生介绍南侨机工鲜为人知的伟大贡献。

在怡和轩俱乐部的先贤馆中,黄贤强副教授介绍南侨机工的伟大贡献,学生们饶有趣味地聆听。(国大中文系提供)
在怡和轩俱乐部的先贤馆中,黄贤强副教授介绍南侨机工的伟大贡献,学生们饶有趣味地聆听。(国大中文系提供)

公路被日军轰炸,为了不打草惊蛇,行驶时不敢开灯,危险重重。1939至1942年,三分之一的机工为国捐躯。抗战残酷中,诞生了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当时有这么一位“花木兰”主动请缨,同僚救伤时发现她是女儿身。救美英雄最终抱得美人归,生离死别中的圆满结局成为一桩美谈。被时代浪潮席卷的机工故事令学生们唏嘘,同时也为机工们迎难而上的精神所振奋。最终,听到战场上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学生们展露欣慰的笑容。

重温孙中山革命情怀

接着,师生们前往同德书报社,里头伫立着孙中山塑像,及“天下为公”和“博爱”的题字。学生们围着长桌聆听教授生动地将孙中山的故事娓娓道来,一幕幕历史片段瞬间跃然而出。同德书报社于1910年由孙中山和革命同志创办。当时是辛亥革命时期,不能公开传播革命信息,只能隐晦地通过书报社刊载文宣。革命成功后,许多书报社失去存在意义,难以逃脱关闭厄运。唯独同德书报社积极办活动;新加坡独立后,它转向筹办文化活动,得以留存至今日。

国大师生参观位于广东民路的同德书报社。同德书报社于1910年在孙中山的鼓励下成立。(国大中文系提供)
国大师生参观位于广东民路的同德书报社。同德书报社于1910年在孙中山的鼓励下成立。(国大中文系提供)

禹鹏(大三)说:“很高兴能实地考察孙中山的‘足迹’,同德书报社场地不大,但专门为孙中山塑像腾出空间。结合书报社社训‘天下为公,同心一德’,突显了孙中山的精神遗产。”

钟安怡(大四)说:“此次出行让我更直观地体验历史人物所居住过的场地,比在课堂面对文本更有震撼力!我最喜欢孙中山曾住过的洋房,走进去有回到过去的感觉!”

想必这趟考察定能点燃学生们对历史的热情,让大家开拓眼界,身临其境,意识到历史不仅是静态的文字,而是一篇篇鲜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