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南洋女子中学校、华侨中学和新加坡作家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结一场文学情缘”文学论坛(学生场)于7月18日在华侨中学举行。论坛共吸引了来自12所中学,约300名学生共聚一堂。志同道合的各校学生一起探讨新马文学的特点,并借此提升对华文及文学的鉴赏能力。该论坛旨在帮助学生探索无垠的文学世界,共同开启语言与文学之旅,和华文文学结下“情缘”。

赋予河流新的意义

论坛的上半场邀请了新加坡与马来西亚作家各一位,进行了两场精彩绝伦的主题演讲。马来西亚作家贺淑芳博士先以文学作品《麻河静立》作引子,后利用《桥》《一个女人》等作品,带出河流的隐喻,以及探讨身份转变的过程。

本地作家希尼尔则深入探讨了河流对于新加坡的特殊意义。从新加坡河到实龙岗河再到最长的加冷河,每一条河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每一代人也都在不断地为它们续写故事,经久不息,细水长流。

两位作家都赋予了河流新的意义,不管是自我探索,还是探讨归属感,都让作者笔下的河流栩栩如生起来。或许,这就是文学的魅力,一种能让事物从无声变有声的魔力。

马来西亚作家贺淑芳博士先以文学作品《麻河静立》作引子,后利用《桥》《一个女人》等作品,带出河流的隐喻,以及探讨身份转变的过程。(作者提供)
马来西亚作家贺淑芳博士先以文学作品《麻河静立》作引子,后利用《桥》《一个女人》等作品,带出河流的隐喻,以及探讨身份转变的过程。(作者提供)

相互交流开启文学新视界

活动的下半场则让参与的学生分为四个大组,每一组各由一位作家带领,一同进行文学创作。在四位经验丰富的作家周德成、何颖舒、林艺君和潘靖颖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了别开生面的创作活动。学生分别以这次论坛主题“河流与文学”为创作主轴,在限时内发挥无限的想象力,即兴完成文学作品。

延伸阅读

【校果】杭州浸濡 语特生跨越国界对话古今
【校果】杭州浸濡 语特生跨越国界对话古今
【校果】南洋女中举办翻译营 AI 能胜任翻译?
【校果】南洋女中举办翻译营 AI 能胜任翻译?
活动的下半场则让参与的学生分为四个大组,每一组各由一位作家带领,四位经验丰富的作家是周德成、何颖舒、林艺君(图中站立者)和潘靖颖一同进行文学创作。(作者提供)
活动的下半场则让参与的学生分为四个大组,每一组各由一位作家带领,四位经验丰富的作家是周德成、何颖舒、林艺君(图中站立者)和潘靖颖一同进行文学创作。(作者提供)

河流究竟聚集了什么?潘靖颖在她的讲座中和学生们探讨,它可以是隐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河流的包容性,可以隐喻世间形形色色的人。或许是人与大自然之间,河流的自然生态、污染和环保意识。又或许是人与物品之间,记忆和生活痕迹、漂流瓶、遗失的物品。当然,一切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或许,平静的河面之下暗藏着危机和困境,淹水,浑浊的泥水,受困的车辆,还有急流。无论是诗歌、小说,还是散文,每一组的创作都体现出不同的风格与视角。

或许大家还没有意识到,这种创作方式,何尝不也是一种传承,一种能使河水经久不衰,生生不息的能力。在过程中,学生与指导老师的交流,都是一种文化及文学的输出。而这些都如细水长流,也会在若干年后继续传给下一代,经久不息。

此次文学论坛圆满落幕,学生在探索与创作中收获满满。通过与作家和同侪间的热烈探讨,学生对华文文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场文学之旅,既是一次学习的旅程,更是一段心灵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