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星期六),《联合早报·副刊》学生专栏作者第九代“字食族”的六名成员与三名往届成员一起,在副刊编辑的带领下,前往位于马来西亚柔佛新山的南方大学,参与由《星洲日报》举办的“文学——相望的两端:花踪文艺营暨新秀奖颁奖礼”。今年是花踪文学奖首次南下新山举办,并首邀《联合早报》协办,以促进两地的文学交流。
当日早晨8时,字食族成员准时在大巴窑北报业中心集合,随后分两队分别乘坐休旅车启程前往新山。
当休旅车通过大士第二通道入境马来西亚时,要跨越一道接近两公里长的跨海大桥,中间便横跨着两个国家之间的边界。这条分界线,不禁让笔者联想到新华文学与马华文学之间,是否也有一道看不见的界限?
司机驾驶经验老练,一路顺畅,大家比预定时间提早抵达南方大学学院,赶上了早上举行的花踪新秀奖的颁奖典礼。虽然大家并未投稿参赛,但颁奖礼上评审对投稿作品中存在的问题都作出了细致的点评,其中尤其强调了细节的重要性,以及创作的深度,并且鼓励在场的所有人持续写作,让字食族成员受到启发。
从讲座汲取丰富文学养分
颁奖礼结束后,花踪文艺营的核心活动是一系列文学讲座,内容涵盖小说、诗歌、散文等多种形式。中国作家葛亮与马来西亚作家龚万辉的小说讲座——“小说:过去和未来”,让正在尝试小说创作的字食族成员深感兴趣。葛亮通过“物”来探讨历史、空间、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龚万辉则从房间这一特定空间的延伸谈起,揭示了时间与空间交织在文学中的表现方式。
延伸阅读
午餐后的第一场讲座是谈诗歌创作,新加坡诗人、学者王润华与作家黄凯德,分别从个人与群体的角度,探讨诗歌的创作灵感与表达方式。黄凯德的“三见”(见自己、见天下、见众生),启发了大家如何从自我出发,逐步探索世界和人群的深度连接。
之后的散文讲座则由中国大陆作家毛尖、台湾作家李桐豪和马来西亚作家梁靖芬主讲,着重探讨了散文创作中“端庄与撒野”的平衡。毛尖幽默风趣的演讲风格让大家印象深刻,她用生活中的细节和对生活的观察,强调散文创作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字食族当天参加的最后一场讲座是新马作家交流会。新马两地不同世代的作家——希尼尔、刘育龙、梁海彬、牛油小生、林艺君、梁馨元分享了各自的写作契机,并针对新生代作家开启写作之路,提出了许多实用的建议。此次交流使与会者对于新马文学的边界与融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对写作有了新的认识与思考
参与此次文艺营的字食族成员认为,这次活动让他们对写作有了新的认识与思考。
第九代字食族成员董涵瑞说,通过这一天的分享会,她接触到了来自不同地区的作家与作品,并且发现每位作家都是独特的。文学不应有固定的边界,且创作灵感可以来自多样的形式与媒介,这也让她更有动力去写自己想表达的,激励了她去尝试新的写作手法和体裁。
也是第九代字食族成员的俞坤谦则对葛亮与毛尖两位作家的讲座印象深刻,尤其是葛亮对历史题材小说的深入探讨。葛亮在讲座中对其作品《燕食记》所分享的背后详实的历史研究与精心构思,激发了她对历史类文学的浓厚兴趣。
字食族成员此次参与“花踪17”文艺营,不仅汲取了丰富的文学知识,还激发了大家的创作灵感,更加明确了自身的写作方向。除了讲座中的收获之外,大家还在讲座的间隙,购入了不少新书,以吸取更多文学养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