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交换,就像是一场主动的断舍离。伴随着阵痛般的戒断反应,过去的安逸与平淡被一层层剥离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持续的不安与漂泊。即便如此,内心总是不争气地在陌生环境中寻找熟悉的残影:余晖沉落的天际线,记忆里家常菜的味道,或是耳边飘过的几句新加坡式英语。这些从陌生之中悄然溢出的熟悉感,为异乡增添了一丝静默的温柔。

初到北京,我的步伐总是轻而谨慎,仿佛稍稍走得重些就会惊扰到什么似的。教学楼的走廊像一个走不出去的迷宫;夜晚街头的霓虹闪烁,喧嚣得如一场复杂的梦。我走的每一步总显得生涩而笨拙——会迷失在地铁站的出口,在课堂上努力追赶教授流利的华语讲解,甚至第一次搭火车时慌乱得不知所措。陌生感如同潮水一般,冷冷地将我裹挟其中,无从挣脱。

但时间有它温柔的力量。那些一度让我手足无措的街道,随着一次次穿行变得熟悉,步伐也开始多了几分笃定。有一天回宿舍的路上,出租车师傅随口问:“小妹回家呀?” 我下意识地回答:“对。”话出口的瞬间,我愣住了。原来,“家”这个词竟在不知不觉间变得自然。这座城市的灯火,不知何时开始,在我心底点燃了似家的温暖。

渐渐地,我似乎开始融入这个陌生的城市。麻辣烫店的阿姨记住了我偏爱的微辣口味,宿舍阿姨每天清晨的问候多了几分熟稔,朋友们带着我一起探索小红书上的美食与风景。这些零散的片段像拼图,慢慢为我拼出一种全新的北京,甚至让我产生了扎根的错觉。我以为这便是归属感,但每当有人轻轻问一句“你是哪里人?”这种错觉便被瞬间击碎,提醒着我:这片土地,终究不是我“真正” 的归属。

归属感,究竟是什么?

延伸阅读

【留学博客】郑欣恩:叶子与红楼梦
【留学博客】郑欣恩:叶子与红楼梦
【留学博客】郑欣恩:书店与空间
【留学博客】郑欣恩:书店与空间

它或许从来不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更像是我们自我慰藉的幻象。我们用它为漂泊的心灵寻找一处停靠的理由,但幻象终将散去,留下余温后的空虚。面对这种空虚,我不禁思考:交换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有人说,旅行是寻找自己的过程。但我渐渐明白,交换更像是“失去”自己的过程。它剥离我们熟悉的外壳,让我们失去原有的各种身份与其所带来的踏实感。我们在一次次失去后,赤裸裸地站在陌生之中,寻找一种新的身份,重新认识新的自己。每一次失去,像一次清零;而每一次清零,都是一次自我重塑的机会。

于是,为了重新认识自己,我开始了一场场逃离与追寻的旅程。我去了廊坊,因“只有红楼梦”而重新走进了华文文学的世界;去了威海,欣赏着一片片倒映着自由的海;去了西安,古城墙上仿佛站着另一个时代的自己,俯瞰脚下喧嚣的城市;去了石家庄,列车呼啸而过,像在诉说铁路兴起时的激昂;去了济南,泉水涓涓不息,像中学校长一次次为年少的我们注入“饮水思源”的教诲。这些城市,这些旅途,不只是短暂而绚丽的风景,也让我在一次次的漂泊中,窥见了一个游离而自由的自我。

归属感还重要吗?也许在这趟旅途中,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在无归属中安放自己——在无归属中与自己对话,与孤独为伴,与变化和解。在那些孤独和失落之中,学会如何爱上陌生,也学会爱上那个不断变得陌生的自己。

如今,当我再次走过那些熟悉的街巷,听见出租车师傅随口问“回家吗?”时,我已不再纠结答案。我知道,家从未真正属于某一片土地,而是属于那些我们所积攒的回忆与感受。交换的意义,从来不是拥有,而是经历;不是归属,而是成长。而我,也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慢慢学会如何拥抱新的自己,拥抱熟悉的漂泊,拥抱永远在路上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