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星期天),《联合早报》联合学生通讯员俱乐部和副刊专栏《字食族》的九名学生成员,在本地旅游作家叶孝忠的带领下,当起了一日小导游,为报名参加导览活动的公众介绍直落亚逸街上的文化景物。

这次导览活动“城市漫步:丹戎巴葛”,是作家节的特色活动之一。今年尤其特别,这次活动由学生策划和呈现,旨在让参与者了解直落亚逸街上有意思的故事,重新认识新加坡丰富的文化底蕴。

90分钟的活动路线是从直落亚逸地铁站出口开始,走过店屋前的五脚基,和著名宗教场所天福宫和纳戈雷都加纪念堂(Nagore Durgah Shrine,又译为“纳宫神社”或“纳歌达殿”)。学生导游也带参与者参观本地画家叶耀宗的壁画,再到人气美食云集的厦门街熟食中心,最后一站则是华族文化中心。

经过岁月洗礼,具历史性的店屋和商业楼依附在一起,构成独特的风景。(联合学生通讯员江奕莹摄)
经过岁月洗礼,具历史性的店屋和商业楼依附在一起,构成独特的风景。(联合学生通讯员江奕莹摄)

多元文化一条街

学生通讯员在叶孝忠的指导下,在网上收集资料,筛选最具代表性和最独特的信息呈现给参与者。曾女士(50岁)第一次参与这类导览活动,她说,虽然自己曾到直落亚逸街散步,却没有注意纳宫神杜这座古建筑。 参加这个活动让她认识到这个地方的文化色彩。

纳宫神杜是一座两层高的桃红色和白色石灰建筑。建筑设计是印度泰米尔纳德邦一座神殿的复制品。至今已有超过180年历史,纳宫神杜是新加坡印度回教社群最早兴建的回教教堂。这座古建筑也在2011年成为本地印度回教文化遗产中心,介绍早期移居本地的印度回教先贤的故事。

在同一条街上,另一个被列为国家古迹的寺庙是天福宫。学生导游在介绍中提到,这座寺庙有清朝光绪皇帝亲笔御书赐匾,早期华人移民常来酬谢神恩。光绪御书匾额写着“波靖南溟”,意思是“南海风平浪静”,愿下南洋的中华子民能平安渡过波涛浩瀚的南海。

学生向参与者介绍天福宫的历史背景。(联合学生通讯员江奕莹摄)
学生向参与者介绍天福宫的历史背景。(联合学生通讯员江奕莹摄)

这次导览活动的学生组长是联合学生俱乐部副主席李画扬(17岁)。她主要负责天福宫导览工作。她说,在准备导览内容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天福宫历史文化及祖籍福建的认识。

学生通讯员收获满满

参与这次作家节导览活动的学生都是首次尝试“带团”介绍新加坡的文化景点。九位学生当中有中学生,也有理工学院和初级学院的学生。报名参加导览活动,无疑是为了充实自己的假期时光,和加深对本地的了解。

身为学生,平日里接触的大多是学科的知识和理论。因学业和课外活动的繁忙,学生甚少有机会能够慢下步伐,认识周边的文化景物和悠久历史。学生导游何陈思蕊(17岁)从筹备到执行活动的过程,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是多面性的。比如了解一栋古建筑不仅要了解它的历史,地理元素、建筑设计,以至社会学也须融汇贯通。

何陈思蕊说,活动中她见叶孝忠一路上介绍各种有趣的事物,不限于建筑本身,自然生态和个人经验,也在导览中自然地表述出来,令她非常佩服,也想多向叶孝忠学习。

发扬新加坡文化

笔者在访问参与者时,问了一道问题是“你觉得文化遗产对新加坡人,尤其是年轻一代,有什么重要意义?”受访的蔡先生、陈阿姨和曾阿姨都齐声称,文化实乃人的根源,是了解自己的重要一步。

可是令人汗颜的是,现代年轻人似乎对文化少了兴趣。出席当天导览活动的公众有十多位,当中只有一位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

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年轻人对文化的兴趣呢?毕竟本地文化固然多元,但是守护本地文化、发扬本地文化靠的还是年轻人。

蔡阿姨(50岁)说:“参加这个活动,也是你们(学生导游)可以学习的机会。大家应该推广多一点这类活动。”

“城市漫步:丹戎巴葛”当天的路线

第一站:直落亚逸地铁站集合出发

被填平的河流湿地,直落亚逸街是新加坡最古老的街道之一,展现了新加坡多元文化的根基。

第二站:店屋

店屋建筑设计源由中国南方,底层是商业店面,销售商品、开办餐饮、设立钱庄,二楼及以上是商人一家的居室。

纳宫神社在2011年成为本地印度回教文化遗产中心,介绍早期移居本地的印度回教先贤的故事。(赵琬仪摄)
纳宫神社在2011年成为本地印度回教文化遗产中心,介绍早期移居本地的印度回教先贤的故事。(赵琬仪摄)

第三站:纳宫神社

这座古老的建筑是新加坡印度回教社群最早建成的回教神殿,它是为了纪念16世纪的回教圣人沙乌哈密达卡而建的。

天福宫建筑设计,雕梁画栋、龙凤神灵雕像、屋脊上的陶瓷装饰和榫卯结构展现传统建筑卓越匠艺。(赵琬仪摄)
天福宫建筑设计,雕梁画栋、龙凤神灵雕像、屋脊上的陶瓷装饰和榫卯结构展现传统建筑卓越匠艺。(赵琬仪摄)

第四站:天福宫

自18世纪,南来北归的华人,都会到供奉妈祖的天福宫上香答谢祈福。庙宇建筑设计令人叹为观止,雕梁画栋、龙凤神灵雕像、屋脊上的陶瓷装饰和榫卯结构展现传统建筑卓越匠艺。

导览活动参加者欣赏叶耀宗的壁画《乡情》的瞬间。(联合学生通讯员江奕莹摄)
导览活动参加者欣赏叶耀宗的壁画《乡情》的瞬间。(联合学生通讯员江奕莹摄)

第五站:叶耀宗壁画

沿着天福宫后墙,40米长的壁画《乡情》勾勒我国早期闽南人下南洋后的生活和牺牲。

第六站:厦门街熟食中心

厦门街熟食中心是家喻户晓的美食云集之地,更是2022年新加坡“必比登推介”名单上最多小贩美食入榜的熟食中心。

第七站: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

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于2017年开幕,旨在发展本土华族文化,承先启后,开展多元文化交流,促进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