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娇妻文学”在华语互联网上掀起一股风潮,至今有愈演愈烈的形式,甚至还诞生了诸多不同形态的“娇妻文学”。在“娇妻文学”中,女性将自己是否被伴侣宠爱、关照、捧在掌心上,当成衡量幸福的核心标准。
对于“娇妻文学”的看法在不同群体中呈现出一定的分歧。讨论集中在这种文学形式是否代表了女性思想的退步,或者是否仅仅是一种可以接受的文化表达。其中,一些人持温和态度,而另一些人则持批判立场。
陈炯睿:娇妻式的相处是病态的
“在一段恋情中,男女双方可以一起做出一些共同决定,但是在一些比较重大的事情上,你仍旧必须以个体的身份去做出决定,不能完全依赖伴侣。毕竟你们终究是两个人,人生道路是不一样的。”
目前正在服兵役的陈炯睿(21岁)认为,娇妻式的相处方式是病态的。在他看来,娇妻文学中的“娇妻”形象是极端化的。
陈炯睿认为,所谓的娇妻,实际上就是人丧失自我主权后,沉溺于“被宠”,完全依赖伴侣的一种状态。他说,娇妻对另一方完全唯命是从,放弃自己作为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成为另一方的附属品,这显然是已经失去了作为人最基本的独立性。
陈炯睿说,随着女性主义的崛起与时代的发展,女性终究会摆脱传统的弱势地位。她们不再单纯地将自己的人生价值寄托于男性,自己也会想要去争取些什么。
杨胤繁:完全的平等难以实现
对于目前正处于热恋中的杨胤繁(共和理工学院,20岁)而言,娇妻式的男女关系是个人选择的结果。他说,在外人(包括他自己)看来,娇妻文学中的男女关系虽然具有严重不平等的本质,在许多人眼里是极其不健康的,但是如果当事人乐在其中,其他人也不应该干涉他们的感情生活。
“虽然说这段关系不是平等的,也不符合我认可的价值观,但是每个人在感情关系中都应该有他自己的选择,我认为他们有权利选择这样的一段感情关系。”
杨胤繁说,有些人或许就是更喜欢被呵护,享受被大男子主义者保护的感觉。他强调,在一段感情关系中完全的平等是无法实现的,因为总会有一方更强势,一方较弱势。所以与其不停地纠结于一段关系是否平等,杨胤繁认为,更重要的是双方是否都有为这段感情付出,是否都能从这段关系中获益。
李妙楠:地位平等是感情的基石
李妙楠(新加坡理工大学造船及轮机工程一年级,24岁)认为,大多数男性对娇妻文学这个概念并不熟悉,他们对女性的保护欲更多是天性使然,而非受到娇妻文学的影响。她说:“男生就是更偏向于去保护他人,而多数女生也可能就是更喜欢被保护。”
李妙楠在恋爱中领悟到,最好的两性关系是,双方都不要把自己放在一个太低或太高的位置。相互照顾,相互爱护,平等对待彼此,才是最健康的相处方式。女性不应该认为自己是弱者,男性也不应该认为自己是强者。
她举了一个例子:“我常常看到一对情侣吵架后不讲话,女生觉得男生应该来哄她。这种情况下,女生便是在把自己放在弱者的位置上,指责男生的不好。这种不平等的关系是不可取的。”
王予岑:娇妻文化使女性主义倒退
王予岑(华侨中学高中部一年级,16岁)自去年起,开始深入研究女性主义理论,她对互联网上流行的“娇妻”现象做了批判性分析。她认为,尽管表面上“娇妻”似乎享受着伴侣的宠爱和关注,但实际上这不仅反映了极度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也是不平等婚姻观念的体现。这种关系类似于宠物与主人之间的不平等互动,而女性在这样的关系中,往往难以获得真正的尊重与自我价值。
王予岑指出,“娇妻文学”作为社交媒体上的一种流行文化表现形式,不经意间可能复制和强化了性别不平等及物化女性的传统观念,其实正是在巩固父权社会,是反女性主义的。
“我是一个人,人有人的尊严。虽然说被宠爱,但我是作为一个被尊重的个体而被宠爱着吗?娇妻受到的宠爱,实际上更像是宠物受到的宠爱。”在王予岑看来,娇妻文学的存在是一种女性丧失作为人的基本尊严的表现。她认为,把这种不平等当成正常现象来描写的文学,本质上是在明知不平等存在的情况下,仍放任这种不平等。
张小姐:婚姻只是一段经历
从事教育行业的张小姐(化名,30岁),在去年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目前正处于新婚磨合期的她坦言:“婚姻这个东西对我来说只是一段经历。”几年前,张小姐看到身边的朋友都陆续有了伴侣,再加上父母催婚,她第一次开始思考自己的婚姻,决定尽快结婚。
在张小姐看来,当代年轻女性追求独立已经是常态。但她也指出,在亚洲传统家庭的影响下,包括她在内的不少人依旧抱有较传统的家庭观念。她虽然十分憧憬男女平等的婚姻,认为女性确实须要独立,但表示女性也该量力而行。她认为,在男女关系中,男性工资应该比较高,且应该承担起大部分赚钱养家的职责。她并不否认这种想法在如今或许稍显传统,可她表示这是她的个人选择。
但与此同时,虽然张小姐在经济上与伴侣相互依赖,但是她却强调,女性应尽量保持精神上的独立性,不能完全依赖另一半。她说:“我某种程度上也是想被宠,或者是依赖对方,但是一旦有事情发生,我可以尽量说服自己迅速抽离出来。我觉得没有人是靠得住的,只有自己是最可靠的。”
后记:在女性群体间制造分裂
在当今时代,情感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在情感生活中还是在人生道路上,女性不再将自己置于弱势地位。然而,娇妻文学无疑是逆时代潮流而行的。它将男女关系中的不平等无限放大,彻底剥夺了女性的独立性,是对现代女性自我价值的全盘否定。
当然,许多人可能会认为这是小题大做,觉得娇妻文学只是一种夸张的表达方式,并不会真正影响女性权益。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娇妻文学的存在也在不同的女性群体之间制造了分裂:一部分人抵制娇妻文学,另一部分人则支持它。实现女性主义的目标之所以如此艰难,正是因为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女性群体内部已经悄然分裂,难以团结起来共同追求更远大的目标。
否定娇妻文学中的娇妻形象,并不是在否定传统的女性形象或那些想要成为娇妻的女性,而是为了将女性本应拥有的独立性和个人意志还给她们。无限度的“娇妻”会成为伴侣的附庸,失去了“自我”。讨论娇妻文学这一课题,目的是让更多女性意识到,她们可以独立地活出自我,而不仅仅是作为“妻子”存在。
日本著名女性学者上野千鹤子在《始于极限》中写道:“如果一个女性的精神贫瘠,过于渴望被爱,执着于被认可,那么无论她拥有何种资源和能力,都很难摆脱现实的困境。”
*作者为联合学生通讯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