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在一个午后进行,初次见面,那薇正在画廊里整理自己西装,母亲在一旁欣慰地注视着。富丽敦酒店一楼的画廊(Gallery NaWei)以那薇命名,而创办人正是她的母亲朱慧敏。画廊自1995年成立以来,秉持着“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理念,这一理念同时也影响了女儿那薇。采访时,娜薇面带微笑,娓娓道来自己对绘画的热爱与想法。母亲细心地沏茶倒水,随后分享自己帮女儿英译中的绘画心迹,流露出一位母亲的自豪与支持。
青年画家那薇(NaWei Wight),首次在画廊举办个展《逐艺》。此次展览以打马球为主题,同时包含一幅描绘老虎的作品。目前,已有十二幅画作售出。那薇说,将捐出部分作品收益给同济医院,以回馈社会。
24岁的那薇,成长于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回忆起自己的小时候,她说:“我是在画廊里长大的,大约三四岁时,就喜欢从妈妈的收藏或从周围环境中汲取灵感来画画。”五岁时,那薇在南洋艺术学院接受了系统的绘画培训,深受中西方艺术的熏陶,逐渐发展出混合媒介艺术风格。自七岁起,她便开始以捐赠作品的方式回馈社会。2011年,她的六幅画作分别在Assisi Hospice Charity(两幅)和善粮社(Food From The Heart)(四幅)的慈善拍卖会上展出,并全部成功售出。
成为全职艺术家的责任
在大学期间,那薇选择在加拿大的康考迪亚大学(Concordia University)主修企业管理。虽然她没有将艺术作为正式的学术专业,但这并未影响她对绘画的热爱与执着。“我一直在业余时间画画,纯粹为了乐趣。我很幸运能待在艺术画廊里,这里不仅让我自由创作,还能与其他艺术家和收藏家交流,获得灵感与技巧。”她说。“这些年,我对画画这件事进行了一些反思,思考自己想做什么样的职业,思考我真正是谁。”
那薇给自己的答案是,成为一名全职艺术家,一个无论身处何地、做什么都会画画的人。“成为全职艺术家意味着我有很多责任,除了创作出视觉上令人愉悦的作品,我希望我所创作的画作给人力量、带给他们坚韧和喜悦的感觉。”说到这些时,那薇无比坚定。
对于艺术家的定义,那薇也有自己的见解。“我认为每个艺术家都是年轻的艺术家,”她说,“年轻意味着不断探索、尝试新事物、突破边界与限制,追求更好的自己。”她认为,艺术是永恒的,因此她不认为自己会为年龄设限,无论年轻或年老,她都将自己视为一名艺术家。
将东西方技法融为一体
谈及自己的创作灵感和风格,那薇说自己擅长从日常生活、动物和大自然中找到灵感。生活在东南亚,这里的南洋风格、东南亚等艺术,以及自身混合的中西方背景:母亲华人,父亲加拿大人,这些都为她带来了许多灵感。
那薇的背景在画作的创作风格上也有所体现。在她的个人展《逐艺》一系列作品中,那薇尝试将东方与西方的艺术技法融为一体,正如新加坡本身是一个文化交融的熔炉。她以中国麻宣纸为基础,利用其独特质感与马毛的纹理相呼应。创作中,她采用中国水墨勾勒线条,赋予作品墨韵,色彩部分则使用西方画作中常见的丙烯颜料。
此外,那薇喜欢将中国哲学思想融入到艺术创作中。她平时会了解一些中国哲学家的观点,也对风水等内容感兴趣。她在创作时会考虑到文化背景,特别注意避免不吉利的数字。她的大部分作品主题围绕中国十二生肖的动物,或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动物,像是老虎、龙和马。例如,以龙为主题的作品,通常呈飞腾状态或以“8”字形展现。
人马之间的共生关系
那薇选择以马球为此次画展主题,来源于人类与马之间深厚的历史纽带。从农业到交通、战场到体育赛事,马在人类社会中象征着力量、坚韧与陪伴。而马球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运动,更是加深了她对这一主题的选择。
从小对马匹充满兴趣的那薇,曾多次在新加坡马球俱乐部观看比赛。她被马的优雅步伐和这项运动中需要瞬间做出决策的特质所吸引。这促使她将“人和马”的关系作为创作核心,探索其中的情感与哲理。她认为,马球运动中人马之间的共生关系,展现了人类的掌控与马匹的不可预测性。“人类似乎可以掌控一切,但马终究是动物,而动物是不可预测的。两种独立的生命体,却能够以如此和谐的方式融为一体。这种对比打动了我。”
《三驭行韵》传达了关于时间与平衡的哲学思考。在这件作品中,三匹马面向的方向都不同,从左到右,分别代表未来,过去和当下。作品提醒观者,不应对未来过于焦虑,也无须执念于过去,而是要学会专注于当下的力量。
《腾跃》描绘了两支队伍在激烈追逐中的瞬间,捕捉了马球比赛中的紧张与动态。画家使用强而有力的笔触刻画挥动球杆的动作,突出了运动中的力量与速度感。此外,渐渐消失的马球盔和模糊的身影,巧妙地表现了迅捷的移动,让观者感受到马匹与球员飞速奔跑的节奏。
▲那薇的个人展《逐艺》即日起至2025年1月9日,在位于富丽敦酒店一楼的那薇画廊( 1 Fullerton Square The Fullerton Hotel #01-08 Gallery NaWei S049178))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