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怕蛇吗?虽然许多人认为蛇有毒且危险,但在印度教中,蛇是被崇拜的神明。半人半蛇的那伽(Nagas)形象,在南亚与东南亚的神话中广泛存在,与雨水、丰收和生命轮回密切相关。

通过演奏音乐使蛇“舞动”的耍蛇表演(snake charming),是一种印度传统民间艺术,它随着印度移民传来新加坡。然而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娱乐业的兴起,以及蛇本身具有的危险性,这门表演艺术在本地已近乎失传。

今年60岁的尤索夫·乌拉尔(Yusof Ular)被称为新加坡最后一名驯蛇人。他说,已经十多年未见过任何同行。他的祖辈来自印度的班加罗尔附近,全村上百人都以耍蛇表演为生,1920至30年代,他们飘洋过海到世界各地,也把表演带向远方。尤索夫回忆,1970年代的新加坡,常能在虎豹别墅、裕华园,以及东陵附近的Jade House等人潮涌动的地方见到耍蛇表演。

闻乐起舞是防御机制

传统耍蛇表演多是用蟒蛇和眼镜蛇,人们一般认知中“闻乐起舞”的就是眼镜蛇。不过尤索夫说,蛇其实没有耳朵,无法感知空气中传播的声音。所谓的起舞,其实是眼镜蛇朝对面物体反相运动的天然本能,是一种防御甚至攻击机制。而驯蛇人所吹的naskar(由竹竿和椰壳制成,类似葫芦丝的乐器)实际上是吸引游客的道具。

“豆先生”与招徕游客的乐器。(龙国雄摄)
“豆先生”与招徕游客的乐器。(龙国雄摄)

由于眼镜蛇的天然毒性和人们对其的恐惧,如今眼镜蛇已不再用于本地的耍蛇表演。尤索夫目前养着两条蟒蛇:一条黄白相间的白化蟒蛇(Albino Python)名叫“豆先生”(Mr Bean),另一条棕色蟒蛇名叫“查理”(Charlie)。他说,蛇的认知与记忆力有限,即便是家养的蛇也不会认主人。因此,每次“上班”前,他都会通过抚摸它们的头部来“催眠”,让它们对环境感到舒适。

延伸阅读

【蛇贯中西特别企划】艺术创意脑洞开 蛇形蛇意玩“蛇”计
【蛇贯中西特别企划】艺术创意脑洞开 蛇形蛇意玩“蛇”计
【蛇贯中西特别企划】塔罗牌与玄武中的蛇异中有同?
【蛇贯中西特别企划】塔罗牌与玄武中的蛇异中有同?
闲暇时间,尤索夫会在圣淘沙岛的SkyHelix附近出摊与游客拍照。(龙国雄摄)
闲暇时间,尤索夫会在圣淘沙岛的SkyHelix附近出摊与游客拍照。(龙国雄摄)

每条蛇一周进食一次,每次可吃下1公斤以上的鸡肉,然后需要两天时间休息消化。因此,“豆先生”和“查理”会轮流享受“双休日”。它们都是人工培育的蛇,性情温顺,但已经不具备野外生存的能力。“豆先生”和“查理”如今都15岁了,是尤索夫叔叔留给他的“遗产”,它们最多可以活到35至40岁。如果自己先走一步,尤索夫计划将它们交给动物保育机构。

耍蛇表演危险又辛苦

曾经也有不少年轻人表示,想向尤索夫学习耍蛇表演,但都被他拒绝。“如今的小孩都不太听话,你让他们往东,他们偏要往西。”他说,学习耍蛇表演不仅辛苦,还十分危险。他小时候就被蛇咬过无数次。“当蛇咬住我的时候,千万不能硬拉,否则会划出深深的伤口。只能耐心等待,或者掰开它的嘴。”尽管经验丰富,尤索夫十几年前在马来西亚参加耍蛇表演比赛时,还是被蛇咬了一口。

尤索夫认为,学习耍蛇表演最难的,其实是耐心。“学习耍蛇表演最重要的不是与蛇共舞,而是面对游客和突发情况时展现的专业素养。”他说:“游客的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但并不是所有游客都规规矩矩。有些人会突然受惊,或是不听劝阻去捏蛇的身体,这都有可能导致意外。你必须好声好气地耐心面对每一位客人。”

尤索夫说,作为驯蛇人,对游客安全负责和耐心是最重要的品质。(龙国雄摄)
尤索夫说,作为驯蛇人,对游客安全负责和耐心是最重要的品质。(龙国雄摄)

尤索夫六岁时开始跟随父亲学习耍蛇表演,兄弟们早已转行,只有他坚持下来。他说,自己读书不多,是个思想传统的人,于是选择继承祖祖辈辈的手艺,但不会再传给下一代。如今,他的主要收入来源是企业和私人邀请的表演。闲暇时间,他会在圣淘沙岛出摊,与游客拍照赚些零花钱。

如果你也想和“豆先生”或“查理”合影,或者了解关于耍蛇表演的一切,不妨在一个不下雨的周六早晨,去圣淘沙岛的SkyHelix入口处找尤索夫聊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