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按:仪式感是什么?是一种必须还是一种虚张声势?字食族对话篇来到第三期,且看曾伟杰与董涵瑞对此截然不同的感受。——陈宇昕

我是个凡事都能将就的人。

饮食、健康、睡眠、住宿,很多事情只要不是太差,我都能咬咬牙将就过去。

这样的生活方式,哪怕我翻来覆去认真细数,现代人讲究的仪式感在我身上,真是不多的。

如果要说有什么事情对我而言近乎一种仪式,那便是——逛书店。

延伸阅读

【字食族之对话】董涵瑞:过节仪式感
【字食族之对话】董涵瑞:过节仪式感

我向来拒绝在网购平台买书。人与书的相遇,不该只是输入书名,点下订单,几天后拆开包裹,取出一本用塑封膜包好的书这么简单。这形同让豹子去肉铺买已经处理好的肉,虽一样能填饱肚子,但总是少了些什么。

而我爱逛书店,和爱读书这件事无甚关联。以我一日十行的阅读速度,若真按需求购书,一年去一两次书店足矣。可要是一阵子不去书店,某种来自心灵幽深之处的力量,便会从记忆里翻出昔日逛书店的感官记忆:温暖的灯光,轻柔的音乐,淡淡的书香……它们在脑海中交缠,像傍晚5点半的春日阳光,最终落在日历上,成为一项优先度极高、不容怠慢的待办事项。

(Pixabay图片)
(Pixabay图片)

生活中偶然路过书店,要是没有急事要办,我通常都会停留片刻。虽有遇见的欣喜,却也只能有片刻寒暄的余裕,不久之后便要离去,不够尽兴。

因此,若是决意要逛书店,首先得先空出一个无事(人)叨扰的下午,这往往是组成仪式感最重要的一部分。逛书店,好比狩猎,是一件极为个人的事。让自己处在一个不赶时间的状态,才能舒心地享受接下来发生的一切。

假如当天决定去的是某大型连锁书店,不事先在网络查询库存是我的坚持。狩猎的乐趣在于不确定性。若是事先查询库存,确定有货了再动身去书店购买,也不过是多了好几个步骤的网购罢了。

带着不知能否遇见目标的心,朝着书店走近、走近。真正的仪式感,从踏进店门的那一刻开始。

走进书店,深呼吸。

有些书店附有咖啡馆,有些店主喜欢放置熏香,但我最喜欢的书店气味,还是单纯的书香——树木被砍倒、去皮、切削、蒸煮……层层处理后,最后与油墨交织产生的气味。

环视书架,我会先看看摆在书店最显眼处的书籍,留意时下流行什么样的书籍,再轻轻地、慢慢地踱到目标书籍所在的分区,狩猎便正式展开。

假如想买的是名著,一般很容易找到。但不同出版社的版本,封面设计、译者风格、排版格式皆不同,就得花上一番功夫比较。较冷门的书籍,那便得一点点翻找。既然我连库存都不查,那自然也是不问店员的。如果找不到?那权当与此书无缘,无须强求。

即便目标落空,我也不会甘于空手而归。随手从书架抽出一本,先感受封面的设计。“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这句俗谚不是那么贴切,一见钟情有时才是正解。记得我买《1984》时,我将书拿下,转来正面一看,只见鲜红的封面嵌着一只眼睛。眼眶的线条硬朗,呈一个不规则的多边形。与其说是眼眶,不如说像是一道墙上的破洞,墙壁的对面,正有人睁大着眼,透过破洞对墙这边的自己进行监视。

那一刻,我大受震撼,甚至忘了当初去书店原本想买什么,便直接决定把这本书带回家。

感受完封面后,若没有一眼定情的悸动,接下来该翻开书页,让指腹记忆书页的纹理,让眼睛感受字体的编排。有些人翻几页序言便能决定是否购买,我却习惯花时间读上几段正文。不喜欢,只当此刻我与它无缘。遇见喜欢的,便率性买下。偶尔有囊中羞涩的时候,只好默默将书名记在手机备忘录里,将其暂时保管在书店,等他日再来取。

等到起心动念想要踏出书店,通常是站得累了,才忽然意识到时间流逝。踏出书店的那一刻,或是买了书,或是没有,都是一种满足。

然而,书架上堆了一排没翻开的书,这也是维持这个仪式感唯一的后遗症了。

可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活中已有太多事情须要妥协忍耐:地铁上大声外放烂俗影片的大叔;分组作业时总是抱歉但从不做事的组员……至少,看着那些未读的书,我知道这世界会有一个空间,可以让我忘记那些琐碎,只须要做回那个喜欢读书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