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副刊》2025年招募第十届字食族成员,编辑团队3月22日下午在大巴窑北报业中心举办体验营。活动聚集了20名学生作者参与,其中包括六名第九届字食族成员。相较于过去两年由编辑团队走入校园宣传,这一次改为邀请热爱写作的学生亲自来到报馆,近距离接触并通过互动体验深入了解字食族。
又爱又恨——文豪、诗人、插画家
体验营由第五届字食族作者孙靖斐开场分享。孙靖斐是《联合早报·副刊》文化线记者,也是字食族这个学生写作栏目的写作顾问。
孙靖斐主讲的主题为“爱与恨的文学人”,围绕着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展开——三岛的思想独特,即使不喜欢他的文学作品,还是能从中找到值得思考的地方。孙靖斐认为,欣赏文学的态度可以把作者个人与其作品分开,若不喜欢某个作者还是可以尝试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在那个背景下他作出的决定。文学美好之处就在于,通过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这个世界。孙靖斐也在《取火》网站经营《费力文青》专栏。
第二位主讲者是喜欢诗歌的第七届字食族作者张子奕。她分享对诗人巴勃鲁·聂鲁达(Pablo Neruda)的喜爱,并分享诗人作品。张子奕在《取火》网站的专栏《阳光有发丝》每期写一位她喜爱的诗人,其中包括聂鲁达。
张子奕小时候翻开聂鲁达的诗集《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诗歌诉说的对象都是他的情人,但对于当时没有情人的她来说,无法理解这些情感所以不敢看,直到长大后才开始了解与欣赏聂鲁达的诗歌,想知道要在什么状态才能写出如此有诗意的作品。张子奕还现场朗读几首聂鲁达的诗歌包括《在这里我爱你 》,介绍诗人使用的意象。为何又爱又恨这位诗人?原来她喜欢聂鲁达的才华洋溢,但也讨厌他除去诗歌以外的审美。
与前面分享的小说家与诗人不同,第七届字食族作者、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大四生王璐琼选择介绍日本人气漫画家高木直子。她喜欢高木用简单的方式去诉说生活的大小事,即便描绘生活中的烦恼与失败,高木也能画成一种让人释怀的成长经历。高木的长处就在于她平易近人的叙事方式,但也有题材方面的局限,许多作品的内容大多围绕个人家庭生活,缺乏对更广泛社会议题的深入探讨。
王璐琼认为,若想创作须大胆去记录那些触动心灵的瞬间,无论是喜悦还是痛苦都能成为前进的力量。她认为创作不应设限,可以像高木直子一样用记录生活的日记方式来诉说故事,也可以用其他形式。创作是天马行空的,没有任何限制。王璐琼也是《取火》网站的专栏作者,她在专栏《亲爱的任意门》,记录自己玩滑板、花伞的户外活动体验。
胶尽脑汁现场写作
三位主讲者分享结束后,便是学生们“绞尽脑汁”的现场创作环节,须用45分钟写出约600字的文章,题目为《那个让我又爱又恨的》。时间开始倒数,大家纷纷沉浸在思考与创作之中。有人紧锁眉头,也有人托着下巴,在脑海中思考各种可能的故事,再动手敲响键盘。通过取火IG发现字食族体验营活动的裕廊先驱初级学院学生王怡静(高一,17岁)觉得在限时的情况下写作,“绞尽脑汁”地进行“头脑风暴”来创作,这个环节充满挑战。
参观报馆印象深刻
趁编辑团队审阅学生现场提交的作品时,《联合早报·副刊》编辑赵琬仪带着学生参观报馆,介绍编辑室的运作。对于第一次参观报馆的华侨中学高中部学生邵裕𦒍(18岁,高二)而言,这一环节令他印象深刻。他说:“能观看报社内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报纸版面与历任总编辑的介绍,让我更直观地感受到报社的历史,文化的沉淀。”
最后来到令人期待的点评环节,编辑赵琬仪说,这次的现场写作字数最多只能写600字,所以字句段落都应该设计好。她建议学生开头铺垫须吸引读者,例如:直接切入主题,不作场景铺陈。字食族写作顾问陈宇昕则认为,要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写出文章,应该写自己熟悉喜欢的人物。写作应该从自己喜欢的事开始写,因为会比旁人懂得更多细节,读者也可以从阅读作者文章学到新知识,而现场有学生做到了。
来自淡马锡初级学院的梁轩荣(17岁,高一)认为,点评参与者作品的环节让他有所启发。听到别人写的作品让他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也学到了一些写作要避免的事项。来自同一所学校的张依诺(17岁,高一)对写作和创作很感兴趣。在了解到字食族后,便在《取火》网站阅读了多篇文章。她说:“这次的体验营让我认识了很多优秀的朋友,也收获了写作灵感和技巧上的感悟。”
体验营在愉快的氛围中圆满落幕。往届的字食族作者也特别来报馆为“奶爸”宇昕饯行。陈宇昕从第二届字食族开始担任写作顾问,从原本的学长变成了“奶爸”,现在奶爸也“毕业”啦。无论是创作上的指导,还是在生活中的鼓励,他一直给与学生作者无限的支持。祝福他未来的旅程依然精彩,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故事。
记者后记:感觉每次回到熟悉的“四楼半”,聚会时间都过得特别快,原来聊文学、人生可以聊那么久。还是因为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所以不感觉累,真希望时间慢一些。虽说天下没有不散之宴席,但我还是期待下次再聚。
★预告:下周三4月9日发表字食族体验营现场写作文章,以及征选细节,不要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