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章献给我勇敢且热烈的22岁。

如果用一个词形容从21岁到22岁的这一年,那个词会是“勇敢”。曾经的我,大概怎么也想不到——“勇敢”会成为我的形容词。毕竟,过去的我太擅长于躲在舒适圈里了,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生怕一阵风就把计划吹乱。但像我这样的人,恰恰最需要一场不管不顾的冲动——把自己扔进世界的某个角落,去撞南墙、去经历所有计划外的惊喜,和惊吓。

交换是一个惊喜不断的礼物,如同俄罗斯套娃一般,每打开一层,就能解锁全新的体验。而好在,我有足够的勇气伸手去拆,让计划之外的人事物,成为属于自己的故事:作为一个内向的人,我努力去认识新朋友;人生中第一次尝试滑冰,如今已经可以不扶墙滑完一圈;在暌违五年后重拾信心为《联合早报·副刊》撰写《留学博客》专栏。或许在旁人眼中,我的这些根本算不上勇敢,又或是我的这份勇气比同龄人来得稍微晚了几年,但这恰好对应上我给自己取的小名为“阿慢达”的寓意:多慢都可以到达。

今年是第一次在异乡过生日,除了收到来自家人朋友的礼物,也意外收到了来自北京这片土地最独特的馈赠。这座城市带给我的温暖总会在不经意的时刻悄然降临,如同一场雨浸润着几乎干涸的心田,最终开出了绚丽多彩的花海。

时隔七年再次相遇,2月份的你还是一如既往的高冷,仿佛是在责怪我,明明嘴上说了那么多次想念,却迟迟不曾回来。但其实,你只是刀子嘴豆腐心而已。我在《离乡·理想》写下没能在北京看雪的遗憾,你就在散文刊登的隔天为我下了一场雪。3月中旬的北京突然下起的一场令人不可思议的雪就这样让我给遇上了。这也许是你在告诉我,你没有真的生我的气,只是用了一种特别的方式,欢迎我再次回到北京。

延伸阅读

【留学博客】黄嘉敏:离乡·理想
【留学博客】黄嘉敏:离乡·理想

你就像一个慈祥的长辈,处处照顾在北京交换的我。在因为生病须要抽血而感到害怕的时候,让我遇上耐心的护士给我换成细一点的针,还不忘调侃了一句“给你换成小朋友用的针头好吗?”同时,你知道我身边没了家人的陪伴,就把新朋友和好知己带到我身边。生日前夕,室友问我订蛋糕了吗,我犹豫着说万一其他朋友也买了,蛋糕吃不完怎么办。怎料她会在第二天拎着一个系着丝带的蛋糕盒回到宿舍,并告诉我,在选择“没有蛋糕”和“蛋糕太多吃不完”之间,她更希望我有两个生日蛋糕。那一刻我读懂了北京沉默的温柔:你像长辈一样把我推向这世界去学习成长的同时,又在我卸下盔甲时,悄悄给我递了一颗糖。是因为我们认识了很久吗,不然你怎么总在我最猝不及防的瞬间,精准地击中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这次重逢,我发现你是一个深藏不露的园丁,原来初次相遇的冬天只是你的休耕期。那些我从前在新加坡匆匆路过从不驻足的公园,突然在北京变成了值得我特意绕远路去拜访的风景。恭王府的海棠花开得那样盛大,第一次站在花树下仰头的视线里居然全是淡粉色的花瓣,把天空挤的只剩下几缕蓝色缝隙;中山公园五彩斑斓的郁金香在阳光下鲜艳且热烈,在春风中轻轻摇晃时,整片花田泛起波浪,那场景让我至今念念不忘。原来不是我不爱花,只是还没遇见过你培育的春天。

我的手机上有两个计时器,左边的数字向上攀爬,记载着我在北京留下的脚步;而右边的数字向下滑落,一遍遍数完我剩余的漂泊。因为害怕美好回忆会如烟花般短暂,所以我拼命想记录你的一山一水,一颦一笑,将其定格至永恒。而你也在用你的方式回应我:在我拖着生病的身躯骑车回到宿舍时,让我猝不及防地闯入了一位摄影师的镜头里。我本想慌忙刹车想道歉,但她却惊喜地向我展示刚拍下的照片:我穿着黄色羽绒服骑着脚踏车,身后则是初春的紫荆花。原来,在我追逐着你的风景时,竟也成了你风景的一部分。

22岁的勇气,是北京教会我最珍贵的礼物;那个曾经只想在舒适圈里的自己,已经在这个春天破茧成蝶。我很庆幸能在北京留下勇敢追逐理想的身影,是你帮助我一步一步走出舒适圈,同时又用遍地开着的花朵让我停下脚步去看到热爱生活的样子。往后的路或许不会处处开花,它可能凹凸不平、布满裂痕,但我知道,那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