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就这么过了一辈子,碌碌无为,至少在别人眼里看来是这样的。和身边人一样,老人的一生顺着大流。服完兵役上大学,在大学里遇到了后来的妻子,毕业后结婚工作入住组屋。
在大致平淡的人生里,老人把生活当作过日子。家对老人来说是妻子擅长管辖的领域,是孩子放肆吵闹的区域。而自己作为一位父亲,时常迷茫于自己的定位,于是就躲在角落里看着妻子做家务,听着孩子嬉笑的声音。在当时的他看来,工作完一整天后陷进沙发,才是家该有的感觉。
对老人的前50年来说,世界的运转方式一直是这样的,直到妻子的离开。原来和她无话不说的孩子们一下变得沉默寡言,老人习惯了沉默,于是家里面存在的声音便只有问候和训话。对教育孩子不熟练的老人能给自己孩子的只有这些了,但他也慢慢地体会到子女是妻子留给他最好的礼物,孩子们渐渐组成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
几年后,儿子带回来了女朋友,没过多久就离开了家。那个曾经说过要一直陪在父亲身边乖巧的女儿也谈了男朋友,时常不回家。家变成了个空壳,没人住的房间变成了商品,于是他把空出来的其中一间房租给了一个年轻人,以为这样就能缓解他的孤独。但年轻人也有自己的事情,通常碰到只是微微笑点点头。老人一味地自说自话,他看出来了年轻人并不想了解他……
住在空荡的房间里不免孤单,老人的日子都是以广播为伴,睡醒了就会打开音响听广播。他把声音开得很大,主播的声音在房间回荡显得尤其洪亮,充满活力的声音和夜幕降临后黑暗的屋子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他有时候也会开着电视机看一些几十年前的老电视剧,或许老人其实是享受热闹的,只不过被时间定格在了原地……
两个孩子都与这个家渐行渐远,自退休后老人的与世隔绝拉远了他和孩子们的距离。老人开始新一轮的迷茫,早年沉浸于幸福的顺利中,中年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感,步入老年就意味着他会失去这所有的一切,面对他自己。看着孩子回家的频率越来越少,他开始焦虑了。
在孩子诞生的那一刻他体会到了生命的延续,而在孩子离开的那一刻他也体会到了他生命的凋谢。与其说是孩子依赖父母,不如说是父母对孩子的依赖性更大一点。孩子长大后,一切不美丽的过往终究都会被原谅。作为一位传统不过的父亲,老人对孩子仍有愧疚,比如小时候没有经常陪伴他们,没有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包容,没有多和他们谈一谈心。他尝试在他们长大后弥补,从苛刻转变为肯定。即使知道一切都于事无补,他还是不想一直愧疚着,让自己好受些。
似乎老人对这社会的唯一价值就是做好一位被人尊敬的长辈。在送走子女成人的同时,他的爱被留在原地,留在四四方方的墙壁内。从他的躯干里爆发出来的各种情绪,只能在这一空间里不停地反弹。他的痛苦不被理解,他的爱被他自己封闭在心中,也无人知晓。老人活得太久了,已经找不到生命的价值何在。他存在的意义即是活着,亦是在屋子里走动,亦是等待着一个人和他说话。
记得那天回家看到女儿和男朋友在沙发上看电视的样子,“小群,快出来看,你喜欢的角色出来了!”女儿没注意到爸爸,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上播放的韩国电影,边吃着炸鸡边喊着。
“来了来了!”男生赶紧跑出来,和老人打上了照面。“叔叔吃完饭回来了啊。”男生整理着衣着,就像第一次见面一样尴尬。
“哎,爸你回来了。”女儿尴尬地笑了笑。
老人和女儿的男朋友已经认识好几个月了,但他不善言谈的性格还是让男生感到畏惧。但这一次,老人笑了笑,语重心长地说道:“小群,你和我家阿妹一定要好好的啊。”
老人回到了房间把客厅留给他们,屋外的欢声笑语让老人想起了年轻的时候,和妻子有着青春的活力,对未来有着憧憬。岁月的洗刷让青年褪去了稚嫩,又转眼间变老。他躺在床上回想往事种种,或许人生的意义就是把幸福带来世上,又看着幸福的事情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