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理工大学中文学会于3月22日至23日,在南洋大礼堂推出年度华语戏剧《糊涂戏班》。这部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荒诞喜剧,以“戏中戏”的独特结构,巧妙地在幽默的剧情中融合了本土文化,展现了学生戏剧创作的活力。

《糊涂戏班》讲述一个资金短缺的剧团在正式演出前夜经历的种种混乱。舞台布景仅用七扇门象征“上下两层楼”,演员们却要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完成一场“喜剧”。然而,排练过程意外频发:管家乔姐屡次忘记端走沙爹,中介杰伦打不开道具门,渣男导演周旋于两个女演员之间引发醋海风波,甚至正式演出时演员们直接在台上大打出手……最终,这场漏洞百出的闹剧以一句“这就是喜剧,这就是人生!当你焦躁不安时,就来一盘沙爹!”收场,令观众捧腹之余,亦陷入深思。

表演指导马潇宇受访时说:“我们想通过荒诞的形式,传递一种幽默面对困境的态度。”他也说:“生活本身充满意外,与其纠结完美,不如学会笑看瑕疵。”这一理念贯穿全剧:演员即兴救场,道具失误反成笑点,这些小小的意外都被转化为戏剧独特的张力。

尽管剧情天马行空,但剧组对本土元素的用心令人耳目一新。剧中反复出现的“沙爹”不仅是笑料担当,更暗喻新加坡多元文化的交融;台词中嵌入的“南洋”等地名,则唤起观众对本地历史的共鸣。演员陈昊鸣(22岁)说:“我们特意在剧本中加入这些细节,希望让观众感受到华语戏剧的本土生命力。”

3小时原剧本“浓缩”成“精炼喜剧”

光鲜舞台背后,是长达四个月的筹备攻坚。剧组自去年12月启动,首要难题便是剧本的改编。原版长达3小时,学生团队须在“删减过度导致逻辑断层”与“保留冗余拖慢节奏”之间找到平衡。“所以在修改剧本上,我们花了最大的心思和功夫,希望能够给观众们带来浅白易懂、有趣的一部喜剧。”总负责人杨懿回忆道。

演员们同样面临很大的考验。饰演“许先生”的演员魏啸坦言,自己非常内向,穿粉色草莓裤满场跑“需要鼓起毕生勇气”。饰演“导演”的新手演员曾天逸则透露,他是从零学习各种技巧。这次演出对他而言不仅是一场艺术的呈现,更是一次对自己的挑战。演员们也竭尽所能地在表演中展现出彼此苦练已久的演技与默契,为观众们献上一场精彩好戏。

饰演“许先生”的演员魏啸自认非常内向,穿粉色草莓裤满场跑“需要鼓起毕生勇气”。(南大中文学会宣传组万木森摄)
饰演“许先生”的演员魏啸自认非常内向,穿粉色草莓裤满场跑“需要鼓起毕生勇气”。(南大中文学会宣传组万木森摄)

观众:完成度远超预期

尽管自称“闹剧”,《糊涂戏班》的完成度却远超预期。南大学生李宇涵(18岁)对本剧有高度评价,他说:“这次戏剧的题材非常新颖,演员的表演也很生动,看完感觉非常震撼。”灯光设计亦被多次提及,简约布景搭配精准打光,将荒诞氛围烘托得淋漓尽致。

最受好评的当属结局的那15分钟,前期埋下的伏笔悉数回收,笑点密集如连珠炮发。24岁观众王俊翔激动地说:“演员们对于各种喜剧情节的生动诠释逗得我忍俊不禁。”

幕落灯熄,演员鞠躬致谢,掌声如潮久久不息。(南大中文学会宣传组万木森摄)
幕落灯熄,演员鞠躬致谢,掌声如潮久久不息。(南大中文学会宣传组万木森摄)

文化传承未必沉重

“虽说是‘笑看人生’,但这并不是在鼓励观众去逃避或忽视问题所在,而是让他们以诙谐的人生态度去淡然看待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表演指导马潇宇道出幕后心声。对于未来,马潇宇展望明确,“我们希望打破华语戏剧‘曲高和寡’的刻板印象。无论是加入Singlish彩蛋,还是探索本土历史题材,目标始终是让更多新加坡人感受到:华族文化可以如此鲜活、有趣且贴近生活。”

此外,副筹长金添说:“我们是由一群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希望通过轻松幽默的校园喜剧,把本地文化融入年轻人的故事中。无论是搞笑的情节还是新鲜的表达,我们都希望让更多人感受到华语戏剧的魅力,一起探索文化传承的新可能!”

《糊涂戏班》的落幕并非终点。正如剧中那句“笑看人生”的台词,这群学生用戏剧证明:文化传承未必沉重,它可以是一份使命,也可以是一次年轻无畏的尝试,一场畅快的开怀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