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自南来,掠过街巷,掠过我心湖最柔软的角落。又是一年端午至,我在喧嚣的人世间,缓缓忆起那段被粽香包裹的旧时光。
儿时的端午,总是从清晨的一缕炊烟开始。天未亮,奶奶便早早起身,在昏黄灯光下洗净粽叶。她的身影在灶前缓缓挪动,像一段岁月的低语。厨房里响着锅碗碰撞、水流与火苗交织的声响,仿佛一场专属于家的节日序曲。
奶奶从缸里捞出浸了一夜的粽叶,摊在竹帘上,细细擦干。叶子被水润得柔软透亮,深绿中泛着光泽,像是岁月在她指尖流转。她不急不躁地铺叶、填米、放馅,再一圈圈缠绕麻绳,仿佛在缝合时光里细碎的温柔。我常坐在门槛上看她包粽子。那时的我尚不懂节令的意义,只觉得那手艺神奇而温暖。糯米如雪,枣子晶亮,咸蛋黄像初升的晨光,她把这些味道轻轻藏进绿叶里,像是把整年的期盼与祝福一同包裹。
她总会为我包一个“特别的小粽”,说是“给乖孙的记号”,总用一根鲜红的丝线绑在顶端。粽子出锅时热气氤氲,她笑着喊我:“来,吃这个,是甜的。”那红线像一份庄严的承诺,将她的心意悄悄缠绕进我的童年。那时的家是热闹的,父亲擦汗归来,母亲洗艾叶沐浴,邻里串门送粽,孩子们围着锅灶转个不停。屋檐下挂着的艾草,香味与厨房的糯米香交织,让整个小院都沾染了节日的颜色。
可后来,一切似乎悄然改变。
延伸阅读
奶奶老去,手指不再灵巧,粽子也不再紧实。再后来,她也离开了。那一年的端午,厨房里没有升起蒸汽,墙角还钉着她亲手挂上的艾草,早已枯黄。母亲说:“我包得不如你奶奶。”我知道,她不是包不好,而是那口味道,早已随着那位老人被时间带走。我们都在努力延续,却总觉得,缺了些什么。
我也早已长大,搬到城市的一隅,过着快节奏的生活。每年的端午节都匆匆而过——有人提醒我:“今天别忘了买粽子。”于是我走进便利店,买几个速冻粽,加热后匆匆吃掉。它的味道或许更丰富,馅料更新奇,却总吃不出那份温柔与宁静。
直到某一年,我决定重新包一次粽子。一个人,拣叶、淘米、调馅,在这寸寸光阴中慢慢地动手。手忙脚乱之中,却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安静在心底悄然绽放。蒸锅盖揭开的那一刻,热气扑面而来,泪意忽然涌上眼眶——我仿佛又看见奶奶微笑着递来那只系着红线的小粽,说:“吃吧,是甜的。”
那味道,如今仍温热如初,穿越了时间的褶皱,在我心中开出一朵柔软的花。原来,有些情感,不用说出口,早已深深埋在了每一次缠绳、每一缕香气之中。它是粽叶间悄然沉默的爱,是那些未曾说完的话语,是日子里一遍遍重复的小动作,悄无声息地,拉近了我与过往的距离。
如今,我也会在节前去市场买几把艾叶,挂在门前。每次缠绳包粽,仿佛都在替她再次做一遍旧日的事情。厨房重新飘起香气,时间似乎慢了下来,窗外的风也更温柔了。风还在吹,年年如是。门前的艾草依旧青绿,我在流年里打捞记忆,只为在这一天,与你再次相逢。
欢迎在籍学生创作投稿,请电邮:zbatgen@sph.com.sg。投稿注明《取火》或《校果》(字数1000至1200字。)编辑收,并附上作者中英文姓名、学校、电邮、邮寄地址、联络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