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看过话剧了,但剧院里最近的演出又让人提不起兴趣,于是决定清明去郑州,到“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看戏。

一般的主题公园给人感觉,IP是外皮,高的、矮的、快的、慢的过山车是核心形式。而“只有河南”大概是以黄河文明为衣,以戏剧为核心形式。因此,自从听说了它的存在就一直想去看看。

进入园区,迎面而来是一大片麦田,田中偶见标识牌上写着“踩一棵麦子,我捐一颗头——李十八”。河南被称为“中国粮仓”,其粮食产量常年位居全国前列,这既有自然条件的优势,也凝结着河南人民和土地的巨大付出。因此,大概可以想见你即将走入一个人与粮食的故事场域。

接着是一面高墙,官方资料显示它高15米、长328米,是目前世界上单面最长的夯土墙,象征着河南厚重的历史和坚韧的精神。这四面墙将整个戏剧空间与外界隔绝开来,以打造更完整的沉浸感。内里的空间呈棋盘格布局,共56个空间格子,每个格子有自己的主题,有许多让人惊喜的布景和艺术装置。

戏剧幻城的核心魅力当然是戏剧。只有河南有三大主剧场和近20个小剧场。我买了双日票,按《火车站剧场》《李家村剧场》《幻城剧场》的顺序,看完了三个主剧。《火车站》讲述1942年河南大饥荒背景下,火车站站长李十八的成长,以及面对灾难时在站长护粮职责与李家村村民的希望之间抉择的故事。《李家村》的故事时间线紧接着《火车站》,李十八的哥哥李十一从火车站要了粮食回来,但这不是粮食是种子,是生命延续的希望。因此,李家村60岁以上的老人为了延续子孙后代,决定牺牲自己,把村里的粮食留给年轻人,踏上流亡的路程。故事分为四幕,从1942年灾荒讲到当下的富足,观众跟随演员穿梭于不同场景,重走一遍河南的艰难历程。《幻城剧场》则是依托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打造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视觉盛宴,展现了河南从夏商周到唐宋的辉煌文明。

延伸阅读

【环形废墟】贺倩茹:文学博士的一日烦恼
【环形废墟】贺倩茹:文学博士的一日烦恼
【环形废墟】贺倩茹:花样的年华
【环形废墟】贺倩茹:花样的年华
《李家村剧场》第四幕观众席。(贺倩茹摄)
《李家村剧场》第四幕观众席。(贺倩茹摄)

作为戏剧爱好者,曾经也参与过戏剧制作,跟过一些剧组,看了不少戏剧。从只有河南的剧场出来,我只有一个念头——没有一个戏剧导演会不羡慕只有河南的总导演,有如此充足的经费和专门的场地,为一个个不同的故事量身定制舞台!为讲述李十八的成长打造的环形剧场,可以完整呈现时间流逝和空间叙事。火车站李十一为村民要粮,爬上高墙与李十八对峙,并和高墙一起缓慢倒下的装置,带给人视觉和情感的双重震撼。李家村几近写实的村屋、村坝和村口,分别是前三幕的场地,最后一幕的舞台是传统的剧场形式,但每个黑色的观众席坐垫上都绣着在李家村村民的名字作为纪念。当李家村第四幕的舞台背景变得透明,直接能够看见第三幕的村口时,这种羡慕达到了顶峰。第三幕里决定牺牲自己流亡的村里老人,在山头回望,看到第四幕舞台上的青年在庆祝今年的丰收,看到观众席上来自世界各地过着富足生活的我们——那些苦难和背负,化成了行云流水的此世光阴。我们的一切记忆和情绪,穿过无数幕布和墙在此刻相遇,也许就是戏剧舞台的魅力。

遗憾仅是,顶级的舞台和一流的调度,搭配的仅是及格线上的抒情和普通的叙事。故事与舞台,内容与形式,缺一不可。如果导演能在舞台叙事能力上下更多功夫,当不负为戏而来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