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前,我参加了北京大学“户外探索”课程为期两天一夜的野外徒步与露营实践。这门课程我在入学时就有所耳闻,由一位曾带队登顶珠峰的资深登山家授课,课程内容不仅包括理论教学,还包含三次户外实践,如夜爬香山、三峰小环线徒步等。除了专业的指导,每个同学都配备了登山包、登山杖等专业装备。正因为这门课兼具挑战性与专业性,每学期都有将近400名学生报名争夺仅有的60个名额。

作为三次实践中的“终极考验”,这次活动对同学们来说已不算陌生,大家在此前已有一定的户外和徒步经验。不过,这次老师给予的信息和准备时间却是最少的。我们以十人一组,在出发前两天才领到装备,并被通知需准备两顿野炊所需的食材。

为十个人准备饭菜确实颇具压力。作为组长,我当即决定:方便面是最明智的选择。相比之下,自热锅会产生大量厨余垃圾,肉类又容易变质,这些现实问题都得考虑到。毕竟如果有什么卫生问题,我也不想“背锅”。不过,做饭的锅倒是真的由我来背。一个近五公斤的铁锅组合,相比当兵时所背负的二十多公斤行军装备,这点重量还是游刃有余的。

山林的静谧是城市人所向往的,让我愿意放下手机去寻一方内心的净土。(作者提供)
山林的静谧是城市人所向往的,让我愿意放下手机去寻一方内心的净土。(作者提供)

营地位于北京郊外、东胡林人遗址附近的一片野山之中,距离我们下车的地点还有十余公里须徒步前往,具体的行进距离和路线难度则取决于各小组自行选择的路径。我们小组选择的是一条在山脚下看起来颇为好走的石坡路段,主要是因为大石块较为稳固,脚点也较多,看起来相对安全可行。

然而走到半山腰时,大石路段突然中断,视野所及之处也完全看不到任何明显的前人足迹。此时若选择原路返回,反而更具风险,于是我们决定由负责探路的同学持大刀在前方开路,寻找一条相对平缓、荆棘较少的路线通往山脊,我则走在队尾,确保队伍不至于拉得太松。

延伸阅读

【留学博客】黄俊恒:哈尔滨游记
【留学博客】黄俊恒:哈尔滨游记

实际上,我们选中的是最难走的路线之一,连助教都频频掏出指南针和地图,反复确认我们是否仍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沿途的植物几乎全是带刺的灌木,不仅容易勾住衣服和登山包,走在前头的人一旦拨开,稍不留神就可能让荆棘反弹,猛地抽在后面人的脸上。当我们终于登上山脊时,所有人都已筋疲力尽,衣服和皮肤上布满了划痕。

抵达山脊后,接下来的路段基本上都是相对平缓的徒步,我们一路上有说有笑,氛围轻松而融洽,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在抵达营地之前,我们还须要穿越一个涵洞,有大约五百米的路程必须在一片漆黑中,几乎贴着地面匍匐前行。地上满是碎石,膝盖很快就撑不住了,只能像鸭子一样蹲着慢慢挪动。终于从洞口爬出的一刻,眼前的景象令人惊叹。潺潺流水从岩缝中流淌而过,粉色的岩石在夕光中泛着柔光,微风拂动山林中的小树,宛如世外桃源,美得令人屏息。那一刻,仿佛“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被具象化,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竟真切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到达营地后,我们迅速运用课堂所学的技能,开始搭建帐篷和准备饭菜。虽然在营地的时间不足24小时,但我们仍须解决近80人的饮食、排泄等基本需求,尤其是如何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妥善处理排泄物和垃圾。此行极大地提升了我的环保意识。除了了解排泄物须要掩埋在距离水源60米以外的地方,生火时也应使用枯木并确保火完全熄灭后掩埋灰烬。从不破坏自然景观再到恢复营地的原貌,这一切不仅是对环境的尊重,更是每位户外探险者的责任。

在漆黑的涵洞中匍匐前行,在荒野中扎营生火、自己动手做饭,在登山途中披荆斩棘……这些经历也许在服兵役时曾略有接触,但在留学期间能够与一群志同道合的老师与朋友同行,在欢声笑语中共同面对自然的考验,所收获的不仅是宝贵的荒野求生技能,更是伴我终生的人生财富。青春无价,正是敢于走出舒适圈迎接每一次挑战,才能在跌宕起伏中砥砺前行,最终在不断的探索与坚持中,找到理想中的桃花源。

两天一夜的野外露营是户外探索课的实践活动,是北大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作者提供)
两天一夜的野外露营是户外探索课的实践活动,是北大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