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大概要从10岁说起,同学嘲笑Lady Gaga名字俗气,说《扑克脸》歌词太lame,音乐影片露肉,彻底勾引好奇心:到底多糟糕?毕竟年少热衷不屑一顾,因为讨厌而批评也是费劲的。

回家给电脑处理器接上线,那是拨号上网的年代,挂在网上的分分秒秒锱铢必较,不过新世界由此打开。

烈焰熊熊的金钱爱欲,具象的香烟、迪斯科球与酒池肉林,离纪律森严的资优生世界很远,我是连扑克牌麻将也没机会学的。但在10岁那年,嘎嘎小姐给出了甜心公主或尊贵迪瓦以外的选项。无谓回避死亡,丑陋,疾病,罪恶……这些本就存在的,血肉淋漓摆到眼前。

嘎嘎的音乐影片热爱戏剧张力,总是异常增生的故事线,时而致敬经典时而自剖:《电话》接上《狗仔队》剧情,还在片尾声明未完待续,《夜的嫁衣》完整影片近14分钟,“911”让人想起经典苏联电影《石榴色》。如同《亚历山卓》《血腥玛丽》和《男子汉》(G.U.Y)歌剧序曲般的音乐前奏,你想象那些曲目就像《罗曼死》开头的播放键,一旦按下就是华丽开场。

这也可以解释《一个巨星的诞生》是如何诞生的:嘎嘎和布莱德利库珀的组合,让歌手演戏,让演员唱歌。还有《美国恐怖故事》《Gucci:豪门谋杀案》《小丑2:双重妄想》,让在家里靠恐怖片纾压的嘎嘎过足了戏瘾。

延伸阅读

孙靖斐:也无风雨也无晴
孙靖斐:也无风雨也无晴
孙靖斐:死了一个小巫女之后
孙靖斐:死了一个小巫女之后

而嘎嘎的创作风格永远显得有点太过——太长,太认真,太盛大;极言疼痛,极言背叛,因此她的低潮期也尤其明显,比如太过用力的《流行艺术》专辑。然而嘎嘎未曾停止尝试,后来推出的爵士乐专辑《爵对经典》,乡村民谣元素浓厚的《乔安》,《小丑》音乐电影延伸专辑《哈莉奎茵》,还有巴黎奥运会的开幕演唱《我的美丽羽毛》……及至全新的《狂乱》巡演,复仇成功、疗伤复原的叙事如影随形,但是更加自信。红白皇后在棋盘上共舞的《扑克脸》从科切拉音乐节就开始引爆话题,实际上在15年前她演出过钢琴原声版《扑克脸》,没有华丽舞台,只是一个电台录音间,纯然而原始地透露出,嘎嘎受过良好的钢琴教育。

后来,她登上奥斯卡舞台弹《浅滩》,到《狂乱》演唱会上以钢琴伴奏《死而无憾》和《叶片》,她和钢琴从来是亲密伴侣,时而默契相衬,时而玩耍调侃。原谅我5岁开始学钢琴,每堂课前修剪指甲,从脚不着地开始学踩踏板,常得钢琴老师一再纠正:你是弹琴,不是开车。彼时看她十根黑色短甲的手指弹《扑克脸》,忽而抬起蹬着高跟鞋的右脚加入伴奏,无法不顿时入迷。

和嘎嘎凭黑甲相认。(孙靖斐摄)
和嘎嘎凭黑甲相认。(孙靖斐摄)

再说华丽开场。《狂乱》演唱会掀开序幕,是嘎嘎从歌剧院一样的裙子和舞台装置下来,仰躺在舞者们的双臂簇拥之中,同样铁肺巨嗓,她从来不让人把真唱当赞美,那是她的基本配置。第二幕《她坠入哥特梦境》嘎嘎与骷颅共埋沙丘,到《僵尸男孩》与骷颅共舞,我们重新回溯嘎嘎作品中,从不离身的死亡意象:《罗曼死》结尾中与骷颅共枕于焦枯床上,以及《天生完美》中的骷颅头男孩。

不同的是,从前的火红作品少不了围绕男性主体,而现在,虽然依旧歌颂欲望,凶狠霸道大女主的形象已然成立。对比出道专辑中《爱情游戏》的讨宠小甜心,全新专辑的“Killah”性隐喻从男性视角变为女性。我们在《酸糖果》见识过她的电音甜嗓,然而嘎嘎小姐的情歌自成一种类别——我想这是创作歌手的浑然优势,情感经验写好写歹,只要能唱好,就可以称为创作养分。

虽是《狂乱》专辑巡演,嘎嘎这回带来多首经典歌曲,答谢暌违13年的新加坡粉丝。少了《流行艺术》《乔安》《神彩》,未见的13年仿若不曾存在,只是多年过去,每张专辑都有传说中的隐藏彩蛋,老粉丝一天没见到它们释出,就还会三不五时回访那些非官方上传的YouTube影片,在评论区围炉取暖:“Brooklyn Nights”,“Princess Die”……仿佛在历史背面的遗址里,我们从来不是孤单无依的非法探险者。

番外:嘎嘎恋爱进化论

Wonderful(2006)

Brown Eyes(2008)

You and I(2011)

Brooklyn Nights(2013)

Blade of Grass(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