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来得够巧,在白沙中小贩中心用午餐时,或许能偶遇一场免费的音乐会。本地古筝演奏者陈楚元(34岁)每周有三四天会在白沙中小贩中心、巴西立地铁站、港湾地铁站等公共区域,为来往行人和食客演奏熟悉的旋律。
陈楚元自幼随父亲学习古筝,目前也在父亲创办的古筝中心任教。他走上街头演出的契机是在2022年末,疫情逐步解封的时期。“当时看到有同行在外面演出,心里技痒,就决定试试看。”他说:“从小学乐器时,总想着要在音乐厅里演奏。但如今,真正走进音乐厅听音乐的人并不多。既然如此,不如把音乐带进日常生活的场景里,让市场、食阁这些地方更有气氛些。”
曲目多样化贴近大众审美
陈楚元的演奏曲目风格多样,贴近大众审美,也会应不同观众的年龄与背景,选择适合的作品。他常弹奏怀旧金曲和电视剧主题曲,如《上海滩》《女人花》《凉凉》等,也有本地人熟悉的闽南语歌曲《酒干倘卖无》。
“前阵子Rose的‘APT’很火,我弹这首歌时,有好多小学生围观。”他说:“新加坡人爱吃火锅,我也会弹海底捞的热曲《科目三》。遇到有人生日,我也会弹一首海底捞版的生日歌。有时候观众点的歌我不熟悉或没有伴奏,我也会记下来,回家后再准备。”
陈楚元是华乐多面手,就读淡马锡中学和淡马锡理工学院期间,他在校内华乐团演奏二胡。服兵役后,他曾短暂从事汽车销售,但最终仍回归音乐。2021年,他毕业于新跃社科大学音乐教育系,目前是一名全职古筝教师与演奏者。
收入“刚刚好”可维持生计
也有些人路过读了陈楚元的个人简介后不解地问:“你有文凭,为什么还来街头表演?”他坦言,这反映了一些人对街头表演者的刻板印象:许多人仍将街头演出与残障或弱势群体划上等号。“新加坡如今有不少年轻、技术扎实的表演者,正在地铁站或公共空间演奏,希望把音乐带给更多人。”
陈楚元说,大多数公众对他的表演非常支持,有人打赏,也有人送水解暑,让他感受到尊重与温暖。”记者实地观察的半小时内,就有四五名路人主动投下现金。陈楚元说:“年纪稍长的观众习惯投钱,而在办公楼多的区域,QR码就派上更多用场。”
每次出门演出,陈楚元通常会弹奏约四小时,随后便收工回家。他称街头表演的收入谈不上丰厚,但“刚刚好”,既维持生计,也带来满足感。此外,他也借此机会拓展教学和演出,来主动找他学琴的从小学生到上班族都有,也会接到婚宴或企业晚宴等演出的邀请。
陈楚元于2024年底结婚,太太虽不是音乐人,却十分支持他的工作。从事视频编导的她也协助他拍摄演出片段,经营社交媒体。陈楚元说,如今的工作节奏自由、内容多元,他感到踏实满足,“有时候太久没出来表演,反而会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展望未来,他希望让更多人看到新加坡本地华乐人才的存在与潜力。“不必非得去中国,才能听到高水准的演奏。其实,新加坡也有一群很认真的音乐人。”陈楚元说:“希望更多人能够看到:Singapore Got Tal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