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德国的雨,细细绵绵,落在角落那座新哥特式建筑上、落在前方的电车轨道上,也落在我们的衣袖上。我和朋友迎着雨,拖拉着20公斤的行李箱,走过贴满德语海报的墙面,和零零散散的马栗树。也许是雨天的缘故,街道比想象中的要冷清。路上行人藏在伞下,步伐匆匆,寂静得几乎听不到交谈声。今早,火车从日内瓦一路行驶,抵达到慕尼黑已是傍晚七点,这是旅途的第三站。不同于新加坡傍晚洒满晚霞的天空,慕尼黑的天色依旧澄明,云也亮,风也轻,我们来到一个未走完白昼的国度。

第一餐在一个叫Augustiner‑Keller的地方。这里离火车站不远,电车加步行,一共15分钟。走进门口立着的深蓝色拱门,迎面而来的是一整片枝繁叶茂的马栗树。树木背靠背地列队,撑出了一片天幕般的绿荫。树下摆着长桌,三三两两的人们并着肩、或对坐,举着酒杯。我们在这片天然的拱廊下走着,空气中飘着烤肉的香味,金色的啤酒在长桌之间传递,像光,也像时间。我听着人们的嬉笑声,感叹着城市一角中竟藏着如此一处。

石子路有些难走,背着大包小包的我们索性在门口的一张空桌坐下。随后点了两份炸猪肘与 Spätzle,后者是德国传统鸡蛋面疙瘩,也是传统的巴伐利亚配菜。环视一周后,我和朋友发现只有我们点了正餐,身边大多数人点的是啤酒。满座中,有人谈笑风生,有人静静举杯,酒气在长桌间氤氲而起。一顿饭的时间,一座城市的温度慢慢升起。

隔天,我们参加了之前报名的城市导览团。跟着导游游走在慕尼黑的街头,听他讲述这座城市的故事。导游差不多40岁的样子,父亲是德国人,母亲是墨西哥人。他说,自己小时候会趁着暑假跟着父亲来到慕尼黑,不过他真正认识这座城市,是大学交换的的期间。当聊起啤酒,他告诉我们,啤酒在慕尼黑不只是饮料,更是一种生活方式。随着导游揭示的越来越多,我才发现昨晚我们去的是一个啤酒花园,也是慕尼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16世纪还没有冰箱的时候,为了避免啤酒在夏天变质,当地的酿酒师会在伊萨尔河边挖地窖存酒。为了遮阴防热,人们在地面种下一整排马栗树。 时间久了,地窖上方的空地便成了人们聚会的地方。 导游接着又补充道,真正的啤酒花园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其一,必须有大片由马栗树构成的绿荫。其二,必须供应装在木桶里的新鲜啤酒。其三,必须允许顾客自带食物,不强制点餐。 

延伸阅读

王璐琼:树影斑驳
王璐琼:树影斑驳
王璐琼:借宿
王璐琼:借宿

虽然德国其他地方也有不少啤酒花园,但数量远不及慕尼黑。在慕尼黑,官方登记的啤酒花园就有上百家,而首都柏林大概只有三四十个。除此之外,一到九月中旬,啤酒节(Oktoberfest)会在慕尼黑降临。这个节日从1810年开始,到如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也成为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啤酒节。每年秋天,游客会穿上传统服饰,聚在马栗树下,大口喝酒,大声歌唱,与这座城市一同发酵。 

昨夜傍晚,或许我们的所坐之处,正是某个酿酒师昔日建起的酒窖上方。而我们,是偶然来到马栗树下的旅人,在一个细雨停歇的傍晚,轻抿一盏雨后的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