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所中学特选院校的中三语特生于6月2日齐聚在德明政府中学,参加一年一度长达三日的语特营。营会主题为“心想狮城——笔耕星岛,文承传薪”,寓意新一代的语特生以文字耕耘狮城文化,承载并传递文学的生命力。

采风带来创作灵感

今年语特营特别企划“学习之旅”,带领语特生深入了解加东与如切一带探索历史人文,感受新加坡本土文化。语特生分成12组,每一组在一位老师和中四语特学长姐的带领下,依照各自的活动任务指示前往九个不同目的地,探索新加坡东部的建筑风貌、历史事迹以及人文景观。

语特生们结合主题,在学习之旅当中,融入个人的观察与感受以及所见所闻,写一篇散文或短诗。学生可通过创作与创新,去呈现新加坡独特的样貌和故事。

来自南侨中学的吴佳蒽(中三)分享了小组学习之旅走访如切路峇峇娘惹文化的店屋建筑特色。她说:“一排排风格独特的小店屋映入眼帘,可惜这些文化正逐渐消逝。我们很幸运能通过语特营深入了解并记录它们!”

除了娘惹建筑以外,其余小组的语特生还参访许多其他的景点,如欧亚人文化馆、德明熟食中心以及加东购物中心等。来自华侨中学的王致远(中三)说:“我们小组参观了一幅名为“Jalan Jalan”(马来文‘走走/逛逛’的意思)的壁画。壁画很特别,融入了在地色彩和生活场景。除了看壁画,路上的所见所闻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创作灵感。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够和不同学校的语特生一起交流,以及了解‘采风’(在特定地点采集资料)对于创作的重要。”

延伸阅读

【校果】改编贺岁歌迎“喜巳” 南侨中学扎根盛港25年
【校果】改编贺岁歌迎“喜巳” 南侨中学扎根盛港25年
【校果】南侨中学园游会 听歌解压玩“对对碰”
【校果】南侨中学园游会  听歌解压玩“对对碰”

发掘文学的力量

今年的语特营邀请了海风书屋负责人之一汪来昇作为主讲嘉宾。汪来昇引导学生从“在地文学”出发,学习如何将感观经验、地方文化与人文关怀融入写作当中。他也分享了文学与在地文学的区别,并详细向语特生介绍:“在地文学有四个基本要素:趣味、人文关怀、感知以及心情。” 随后语特生们便开始搭配学到的文学技巧,并结合之前在实地观察中的拍摄与记录,撰写个人作品。

最后,各小组的精彩呈献将语特营活动推向高潮。语特生或结合跨媒介如视频、播客等,或通过即兴小剧场,描绘东部的地方特色与温度。来自德明政府中学的王智弘敏(中三)说:“小组合作不仅让我结识了许多新朋友,也让我提升了文学赏析与写作能力!”

多语共融跨文化初体验

此届语特营的首日是以“母语语特营” 掀开序幕。来自三种母语(华文、马来文、淡米尔文)中学语特院校的语特生一起聆听淡米尔文原著小说《正法的战车》的专题对话会。教育部邀请了《正法的战车》的原创作者徒拉·博纳(Sithuraj Ponraj)以及两位翻译者Shaffiq Bin Selamat(马来翻译)以及王嘉雯(华文翻译)来分享他们在创作或翻译时的心得。

母语语特营的活动包含了分组破冰游戏,以及优秀小组呈献的短剧。各组结合文化背景与文本理解,展现出对文学与表演的融合。

语特生在呈献作品之前的小组讨论。(陈柏欣摄)
语特生在呈献作品之前的小组讨论。(陈柏欣摄)

今年的语特营,不仅帮助让学生提高写作技巧,也拓展了他们的文化视野。文学没有标准答案,投入和思考才有不同的感受。“心想狮城——笔耕星岛,文承传薪”不仅是语特营的主题,更是回应了今年SG60的国庆主题,鼓励语特生用文字“打造我们的新加坡”。在文字中感知世界,于交流中理解多元,新加坡的下一代文学传承者,正悄然成长。

九所中学特选院校的中三语特生齐聚在德明政府中学,参加了一年一度长达三日的语特营。(南侨中学提供)
九所中学特选院校的中三语特生齐聚在德明政府中学,参加了一年一度长达三日的语特营。(南侨中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