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太复杂不知如何下笔……
或许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吧

一开始能从文字里得到慰藉,是因为小学语文老师圈出我文章里的好词好句,大声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我从来没觉得自己是个会表达的人,只是从用心观察的世界里面扣出一点新鲜的视角。或许不开始创作,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内心世界是如何的。再到后来它就成了我的情绪宣泄的媒介,在独自留学的环境下我享受孤独,没有人能感同身受是真的,我逐渐意识到独立是生存第一课。时间久了,我变得麻木,独立要强的性格让我无法开口诉说,和他人分享我的种种,于是文字创作成为了我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

我逐渐在每天写着日记的日子中寻求到了情感独立的方式,因为我做不到在隔着一张纸墙的屋子里大吼大叫吵到隔壁邻居,做不到在并不亲近的朋友面前嚎啕大哭,也做不到当视频电话拨通后让远在天边的父母失望。我想我找到了一个可以隔绝一切声音的空间,让我大喊大叫也没关系……

比起表达者,我更喜欢做个体验者。

我享受通过文字来感知世界,很多东西只有被文字表达出来才算震撼。文字世界像第三世界,文艺创作者们把笔头浸泡在自己的思想中,抒发着看似浅显但又值得品味的文学。我羡慕着这帮人的语言能力,简单几下大笔一挥就能道出真理。我共情着他们笔下的人物命运,上帝视角地观察着他们,在想象力的辅佐下,丰富的人物长出了血肉,虚无就变成了面前的场景,和现实重合。不过有魅力的是在这个世界里,一切皆有可能,无人审判,事情就只是合理地发生着,解释权不在作者手上而是人物命运使然。

延伸阅读

【字食族】董涵瑞:谁是牺牲品
【字食族】董涵瑞:谁是牺牲品
【字食族】董涵瑞:毛线生活
【字食族】董涵瑞:毛线生活

于是在这个世界观察够了,我也想去动动笔。从诗到小说,我都想去试试,写下所看所听所感受的。我知道在现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没有人会停下脚步去倾听你想说的,所以即使剖析自己暴露在公众面前也不会引人关注,似乎是种安全。

没有文学天赋加成,也没有强烈的表达欲望,我选择不讨好读者,先写下自己感受。我爱待在自然里,没有嘈杂的环境,只有内心世界和大地的共鸣,从描写景物开始,我开始尝试创作,把感受转换成文字表达出来。灵感乍现时内心湖面泛起涟漪……灵感似乎是沉淀在脑海里的宝石,生活中积攒最浓郁丰富的情感会被文字创作的方式打捞出来。越来越发觉,我和文字的关系就是我与我自己的关系,在写文章的时候往往是自我对话。

折磨人的是在创作过程中,我和文字的关系是纠结不清的。我们不能挨得太近,这样似乎就会太情绪化了,又不能挨得太远,这样就表达不清楚了。我爱把物品分类归纳,对于文字我企图也想把它分离开来,最终还是放弃挣扎了。在生活中我和朋友相处的模式被社交媒体定义为“回避型依恋人格”,我想我在处理文字的时候也是这样,理性还是感性,事实还是虚构,左右脑博弈是平常不过的日常。

在不断追寻痛苦的过程中,越写就越觉得自己语言贫瘠,在看他人的作品时又会感叹人的差异怎会如此大。但有时候读自己从前写的文章会带来崭新的感觉,即使是自我感动也值得,感觉就这样一直写着不知道有什么价值的东西似乎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