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至30日,第15届“亚洲青年华语论坛”在华侨中学精彩开展。这场聚焦思想与语言的盛会吸引了来自海内外23所学校的280名师生,共同围绕世界热点话题,展开深入交流与热烈讨论。

“亚洲青年华语论坛”是华侨中学一年一度举办的跨国交流盛会,论坛旨在以华文为媒介,在为亚洲地区的学子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平台的同时,促进跨国友谊的建立。

2025年的论坛主题为“逆全球化浪潮下,青少年角色的深度挖掘与再诠释”。本届论坛共设立四个分论题:涵盖全球化历史与现实的反思、跨文化沟通与媒介素养、文化认同与青少年参与,以及多元信仰与伦理关怀等议题,鼓励与会学生从多角度深入剖析时代语境中的青少年角色。

全体与会师生在钟楼前合影留念。(华侨中学提供)
全体与会师生在钟楼前合影留念。(华侨中学提供)

当今时代,逆全球化趋势愈发显著,主要体现在跨国供应链重组,地缘政治干扰频繁,以及技术与信息壁垒的加剧。国与国之间在经济、科技、安全等领域,逐步转向本土优先与区域化合作,让全球一体化的理想面临更加严峻挑战。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论坛也呼吁青少年以更广阔的视野理解世界格局的演变,保持对全球议题的关注与思辨,积极参与公共讨论,并为构建更具韧性与包容性的未来贡献智慧与力量。

延伸阅读

【校果】华中中学部中秋庆祝会 穿越盛唐玩游戏游园看表演
【校果】华中中学部中秋庆祝会  穿越盛唐玩游戏游园看表演
【校果】亚洲青年华语论坛 创新活水赋能传统文化
【校果】亚洲青年华语论坛  创新活水赋能传统文化

从理解世界到积极参与建构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陈圣馨教授在论坛上,以《双语大脑、全球思维与青少年的启示》为题,发表主题演讲。她指出,逆全球化时代的显著特征之一是——信息壁垒的加剧,各国越来越倾向于本地化技术发展,限制跨国数据流动。例如,中美之间的AI(人工智能)技术分裂、数据保护主义,让全球一体化下的信息自由流动变得愈发困难。

她进一步补充,人工智能的发展,虽然为获取知识和连结世界带来了便利,但算法推送机制也可能在无形中加剧文化隔阂。“算法背后的训练数据可能强化已有偏见,形成‘信息茧房’与‘回音室效应’,让青少年更难接触到不同观点与声音。”她强调,面对这些挑战,青少年更应当具备主动思辨与跨文化理解的能力,在数据洪流中学会辨别真假、识别偏见、表达立场。

她总结道:“思辨能力不是为了反对,而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世界的多元复杂,青少年应当发挥潜力,发展全球思维,重新连结这个日益分裂的世界。”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国际部的胡清铄(16岁)说:“我通常会先进行基本调研,再用人工智能作为辅助工具来深入探索。人工智能在理科类问题上,确实能提供有效的支持,但在人文学科中面对不同观点时,它就难以传达真实的情感与文化温度。毕竟它只是工具,而不是真正有思考与感受能力的人。”

论坛学生筹委在联欢晚会上致谢与献唱。(华侨中学提供)
论坛学生筹委在联欢晚会上致谢与献唱。(华侨中学提供)

走出校园丰富思想

2025年的学习之旅包括参访职总保健活跃乐龄中心、大巴窑北报业中心、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本地戏剧工作者李邪的戏剧工作坊、本地摄影师李欣赏于新协立综合社区服务中心举办的摄影工作坊,以及与SkyLab集团总裁何家俊博士的座谈会。活动内容紧扣论坛的四个分议题,为与会青少年提供了跨领域、跨文化的观察视角,引导他们在真实场域中,思考青少年在当代社会中的多重角色与可能性。

在参访报业中心的活动中,学生参与了主题为“媒体与时代”的座谈会。主讲嘉宾是《联合早报》受众策略组主任杨萌与本地新闻记者尹云芳。她们分享了如何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吸引青少年关注严肃新闻的议题。

与会海内外学生参观报业中心摄影棚。(华侨中学提供)
与会海内外学生参观报业中心摄影棚。(华侨中学提供)

杨萌说:“新闻不能失真,但呈现方式可以更灵活。比如在社交媒体上,我们可以在开头加入富有张力的画面,吸引观众停留,再循序推进新闻内容。这样既不牺牲严肃性,也更符合年轻人的接收习惯。”

来自澳门培正中学的陈玥霖(15岁)受访时说:“许多新闻机构在不同地区设有平台,这不仅是传播新闻,也是推动文化交流的方式。通过媒体,我们能更了解其他地区的文化、习俗和时事发展。”

胡清铄说:“这三天的论坛让我收获良多,同时也意犹未尽。如果有机会,我希望未来的论坛有更多时间让我们可以更充分地探索议题、沉淀思考,展示团队的成果。”

学生参访新科大时在成龙捐赠的古建筑前留影。(华侨中学提供)
学生参访新科大时在成龙捐赠的古建筑前留影。(华侨中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