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住院号:0011
姓名:黄信谊
性别:女
年龄:25
日期:2025-08-15 科室:心理自诊
医生主诉:
掐指一算,这诊所已经开了一年有余,糗事伤心事值得庆祝的事都在诊所里存档,最近我在思考病人隐私的问题,考虑是否应该设置一个病历阅后即焚的功能。病人本身也不怎么回看自己的病历,这是医生的职责,可纵向对比每次就诊记录的表述,以判断患者是否有所好转。
这几个月的患者好像对于心理咨询有些许防备,不太愿意敞开心房地聊。我虽然从业不久,听过很多诊所随意开药给患者的情况,但我更倾向倾听患者的需求,对每种症状灵活处理。
所谓的允许所有情绪穿过你的身体,我觉得不太准确。情绪的产生本身就不受控制,正面的负面的,都会在患者未经允许的情况下就穿透他们,重要的是一番席卷过后如何灾后处理。有时像是一场盛大狂欢后的空虚,你越是盯着那片虚无,它越是把你拉扯,直到你失去主体变成吞噬自己的怪兽,感受是痛苦的,所以要抽离,要灾后重建。
我非常理解我的患者,有时候会在病人的阐述中,感同身受而深陷痛苦。在我们这行,这是大忌,我隐隐知道自己干不长久,说不定哪一天病的是我呢。但其实这也挺常见的,况且,这世上就没有完全心理健康的人,只是看谁“病”得没那么重罢了。
现代人的发病概率很高。我的理论是,因为接触的东西广了,污染源就多了。但我总觉得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变得更狭隘了。大数据推送给用户“猜你感兴趣”的各种内容,听着像是透过小小方框便能耳听八方知晓世界之事,但其实都是经过筛选的内容,不过是换了个外包装再反复播放。大数据是懂我们的,不好的都会帮你筛掉的,毕竟思考和感受在现今时代可能会被冠上“你是吃饱没事干才想这些吧?”
以前,我看书几乎是盲选的,电影也是。我只能通过后边寥寥几句简介判定我是否想看它们。无可否认,踩雷的时候很多,有些离谱得同封面、简介都凑不上关系,但这都是看完之后,才能忿忿把它归位“浪费我时间的烂片”。但现在我几乎不盲选了,我得看豆瓣点评,我似乎相信豆瓣更胜于自己,它得经受得住众人的批判才能吸引我,毕竟我没那么多时间浪费在烂片上。我的观影单因此变成了“豆瓣前100高分电影”榜单,除此以外的电影书籍我都不曾了解。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我只能看见别人眼中的那个。
哎呀哎呀,我怎么说着说着停不下来了,看来我真干不了久了,这不是病人主诉吗,怎么把自己写这了,看来真得开发个阅后即焚的功能了,以防留下“案底”。病人看我这么念念叨叨的还怎么信任我?
处方:无。医生自己给自己开处方,倒贴钱呐,上哪报销啊……
报告医师:黄信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