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莱佛士酒店佘街(Seah St)一侧的对面,有座博物馆将“玩具”视为历史与记忆的纽带。它并非只为孩童设立,也远不只是陈列动画工业的发展——而是以超过五万件横跨1840至1980年代的藏品,见证不同国家的商业变迁、战争创伤、文化认同与社会理想。这里是MINT玩具博物馆(Moment of Imagination and Nostalgia with Toys),也是全亚洲最大规模的复古玩具专馆。

今年77岁的博物馆创办人张延发,自六岁起便开始收集玩具,藏品遍及54个国家,从搪瓷广告牌、铁皮机器人,到脚踏车、饼干铁盒与漫画初版——许多都是当代市面上已极度稀有的珍品。对他来说,每件玩具都不仅是物件,更是一段情感的投射、一段历史的缩影。

以下,我们挑选了六件展品,它们或诡谲、或温情,却都带着各自的故事,期待与你相遇。

米奇手摇风琴:最初模样封印玩具中

在众多米奇老鼠相关藏品中,这台造型独特的“米奇手摇风琴”(Mickey Mouse Hurdy Gurdy)无疑是一大亮点。它由德国Johann Distler公司制造,将传统手摇弦乐器的机械结构巧妙融入玩具设计中:当转动曲柄,风琴便奏出旋律,顶部一只迷你版的米妮老鼠也随之起舞。整个风琴外观饰有米奇的图像,重现了街头艺人的生动画面,既富趣味性,又具音乐与机械工艺的美感。

这款玩具诞生于1930年代,正是米老鼠1928年初登银幕不久之后的年代。《米奇妙妙屋》里那个圆润可爱的形象,其实是后来才逐步演变而来的。在这件玩具中,米老鼠仍保留着早期标志性的“pie-eye”造型——那双眼睛如同披萨般被切去一角,是那个时代特有的设计语言。如今百岁高龄的米奇,其形象已几经变迁,而这款风琴玩具,则如同一枚时光封印,将他最初的模样悄然保存在真实的物件中,静静讲述着卡通美学的演进史。

延伸阅读

他将古筝带入街头 传统乐器奏出现代生活烟火气
他将古筝带入街头 传统乐器奏出现代生活烟火气
街头cosplay加跳舞 中学生角色合一表达自我
街头cosplay加跳舞  中学生角色合一表达自我
1930年代米老鼠风琴玩具,保留早期“pie-eye”造型,封存米奇初诞时的模样。(林明顺摄)
1930年代米老鼠风琴玩具,保留早期“pie-eye”造型,封存米奇初诞时的模样。(林明顺摄)

大力水手与奥莉薇坦克车:炮塔顶部暗藏机关

在超过五万件馆藏中,这辆“大力水手与奥莉薇坦克车”创下了成交价格之最。玩具以彩绘铁皮与橡胶轮胎制成,造型精巧,配有电池与开关机制,能模拟大力水手推坦克的动作。炮塔顶部暗藏机关,轻轻开启,奥莉薇的头像便会弹出,仿佛旧动画中的一幕瞬间重现。

张延发介绍,这款玩具出自1950年代日本厂商之手,为设计团队的试制原型。因人物弹出机制过于复杂,最终未投入量产,全球现存仅五件。2022年,该玩具以10万5000美元(约13万4000新元)成交,创下大力水手系列拍卖纪录。

全球仅存五件的“大力水手与奥莉薇坦克车”原型玩具,曾以超十万美元成交,是馆藏之最。(林明顺摄)
全球仅存五件的“大力水手与奥莉薇坦克车”原型玩具,曾以超十万美元成交,是馆藏之最。(林明顺摄)

海景酒店厨师:见证时代的历史遗物

这款“海景酒店厨师”纪念玩偶诞生于1940年12月。当时,本地多家酒店如莱佛士酒店、阿德尔菲酒店(Adelphi Hotel)等纷纷在报纸刊登除夕舞会广告,邀请公众购票共襄盛宴。作为其中之一的海景酒店(Sea View Hotel),也在《马来亚论坛报》刊登了除夕晚宴与舞会的广告,主打法式晚餐、精致装饰与节庆礼物。这款厨师玩偶极可能便是当天赠送给“每位女宾”的惊喜礼物,身着法国厨师服装,印有宴会菜单与“Happy New Year”字样,象征着晚宴的华丽与洋气。

然而,这场盛宴仿佛是一个时代的告别式——仅一年多后,日军于1942年2月攻陷新加坡,安逸繁华的生活被战火终结。海景酒店也早已不复存在,这款纪念玩偶便成了见证一个时代的历史遗物。

这位“海景酒店厨师”玩偶静静见证了新加坡在二战中沦陷前的繁华一夜。(林明顺摄)
这位“海景酒店厨师”玩偶静静见证了新加坡在二战中沦陷前的繁华一夜。(林明顺摄)

日本宪兵队玩偶:塑造“敌我”观念与国家认同

即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玩具生产并未停歇,反而被赋予了强烈的政治意涵,成为宣传工具的一部分。这款诞生于1930年代“满洲国”的日本宪兵队玩偶,便是典型例证。它穿着标准宪兵制服,操作着重机关枪,体现出玩具在殖民与军国主义背景下所承载的意识形态。

更具象征意味的,是玩偶背后附带的一块金属插牌:图像描绘两名日本士兵与英国士兵搏斗,后者鲜血横流,化作马来亚和泰国地图的轮廓。这种强烈的视觉隐喻,折射出当时日本在东南亚的扩张野心,也呈现出战争如何渗入儿童世界,透过玩具塑造“敌我”观念与国家认同。

日本宪兵队玩偶体现出玩具在殖民与军国主义背景下所承载的意识形态。(林明顺摄)
日本宪兵队玩偶体现出玩具在殖民与军国主义背景下所承载的意识形态。(林明顺摄)

“希望之门娃娃”:象征困境中的希望与尊严

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动荡,贫困与人口买卖问题严重,不少女孩被迫沦为童妓。在这样的背景下,“希望之门”(Door of Hope)慈善组织于1901年在上海成立,为无家可归的女孩提供庇护与技能培训。她们在安全环境中学习手工技艺,并参与制作木雕、布衣娃娃,作为自力更生的手段。娃娃造型源于当时中国的日常生活人物,由梨木手工雕刻、布料缝制完成,工艺细腻,具有高度写实性。

这些“希望之门娃娃”不仅出口欧美,支援机构运作,也象征着困境中的希望与尊严。今天,它们被视为中国近代社会史与女性命运的见证,承载着慈善、文化与艺术的多重意义。博物馆展出的多款原作,正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留下的珍品,唤起我们对动荡年代中“希望”与“人性”的再思考。

20世纪初的“阿妈与婴儿”木偶,生动再现中国女性在家务劳动与育儿中的角色分工,也揭示当时儒家礼教对女性与儿童的社会期待。(林明顺摄)
20世纪初的“阿妈与婴儿”木偶,生动再现中国女性在家务劳动与育儿中的角色分工,也揭示当时儒家礼教对女性与儿童的社会期待。(林明顺摄)
“希望之门”木偶与历史照片并列展示,重现20世纪初上海女童救助机构中,孩子们所穿戴的传统服饰与课堂以外的生活面貌。(林明顺摄)
“希望之门”木偶与历史照片并列展示,重现20世纪初上海女童救助机构中,孩子们所穿戴的传统服饰与课堂以外的生活面貌。(林明顺摄)

纪念娃娃匠人的事迹与精神

中学时代,张延发在报章的副刊上读到一篇文章,令他震撼不已。文中讲述一位名叫李麦克(Michael Lee)的娃娃匠人:他在中国大陆的英文孤儿院长大,1949年随难民潮流落香港,终其一生默默制作玩偶,并将所得资助难民妇女与儿童的教育事业。这篇文章深深触动了张延发,他暗下决心,有朝一日一定要亲自去寻找李麦克。

“娃娃匠人”李麦克于1946年签名制作的早期作品“中国女孩”,是他创作娃娃玩偶的起点,也见证他一生资助难民儿童的初衷。(林明顺摄)
“娃娃匠人”李麦克于1946年签名制作的早期作品“中国女孩”,是他创作娃娃玩偶的起点,也见证他一生资助难民儿童的初衷。(林明顺摄)

这份念念不忘的心愿,终于在1993年实现。他在香港九龙的上海街找到年逾八旬的李麦克,对方将自己所制的第一只娃娃“中国女孩”赠予他,并在背后签名。那一刻,李麦克感动落泪,张延发则向他承诺:未来即将成立的玩具博物馆里,一定会设立专属展区,纪念他的事迹与精神。

MINT玩具博物馆设有专属展区,展出娃娃匠人李麦克及自1940年代至90年代创作的布偶作品,纪念其为难民儿童所做的奉献。(林明顺摄)
MINT玩具博物馆设有专属展区,展出娃娃匠人李麦克及自1940年代至90年代创作的布偶作品,纪念其为难民儿童所做的奉献。(林明顺摄)

每个展区都是一段时光隧道

区区六件展品,终究无法概括MINT玩具博物馆超过五万件藏品的丰富面貌。从蝙蝠侠、阿童木、丁丁历险记,到兔八哥或班尼兔(Bugs Bunny)、大力水手(Popeye)等经典卡通角色,这座博物馆承载的不仅是跨世纪的童年记忆,更是全球流行文化百年演变的缩影。展馆依主题划分为多个展区,包括“外太空(Outerspace)”“角色人物(Characters)”“童年最爱(Childhood Favourites)”“收藏品(Collectables)”“诞生的阿童木(Birth of Astro Boy)”“恐怖怪诞(Spooky Horror)”与“睡前故事(Bedtime Stories)”等。每一个展区,都是一段时光隧道,引领不同年龄层的参观者回到记忆中的某个温柔片刻。

正如创办人张延发所说:“无论你是刚出生的婴儿,还是九十岁的老人,你的内心深处,永远住着一个小孩。”

创办人张延发说:“无论你是刚出生的婴儿,还是90岁的老人,你的内心深处,永远住着一个小孩。”(受访者提供)
创办人张延发说:“无论你是刚出生的婴儿,还是90岁的老人,你的内心深处,永远住着一个小孩。”(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