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开始踏进健身房。

契机为何很难说得清。

一开始是为了应付每年一次的体能测验,需要快速把在床褥和沙发之间流失掉的肌肉重新寻回;另有一部分是想增加体重和力量,毕竟52公斤这个数字无论从哪个方面诠释都无法带来安全感;绝对不能说的是偶尔会很羡慕擦边男那些比大理石雕像还坚硬的肌肉。

反正就是不想当一只细狗。

都说最靠近住所的健身房就是最好的健身房,恰好我家马路对面就有一家。某天下课后,带上毛巾、水瓶和无线耳机,在金属乐的伴奏下,我推门踏入从未独自涉足的领域。

延伸阅读

【字食族】曾伟杰:交点之后
【字食族】曾伟杰:交点之后
【留学博客】曾伟杰:行走的意义
【留学博客】曾伟杰:行走的意义

第一印象是灯光白得有些晃眼,冷气很足,且空气中有淡淡的消毒水气味。健身房摆满貌似刑具的健身器材,其中两面墙壁贴满镜子,让空间看起来很宽阔。平日的下午三点,健身房里出乎意料地热闹,几乎每台机器上都有人在运动。成群结伴而来的大多数是中学生,也有好些乐龄人士在跑步机上行走。

为了避免在陌生场合出丑,我事先在网上看了不少教学影片,把需要用到的机器的功能、姿势、发力方式通通都记在手机的记事簿里。但在调整腿推机时,才发现视频和现实的差距,搞了半天到最后还是请了恰好在一旁休息的大叔帮我调好靠背和踏板的位置。

在网络上找资料时,常会划到取笑健身房菜鸟的短视频,在踏进健身房前总会担心别人的目光。但实际上,大家都在沉浸于自己的训练中,几乎没有人有余裕去注意旁人。

唯一会被审视的,大概是那些不懂阅读空气,赖在机器上划手机的人。

对着镜子调整姿势,等到动作似模似样后,吸满一口气,用力——身体立即对突如其来的负重产生反馈,肌肉细胞想必惊愕和茫然兼有之,想不通前一天还赖在沙发上的自己为何要来遭受这些拉扯和折磨。用力时呼气,放松时吸气。

每一次都要数清,生怕脑袋一放空就忘记当下是哪一组的第几下。面对重压时,外界的纷纷扰扰通通无法感知,就连耳机里主唱的嘶吼也变得模糊,所有的思绪集中于控制肌肉,用力呼吸,仿佛这样做就能够使出更多力气。

踏出健身房,我的胸腔里还回荡着刚才的震动,肌肉像被灼烧过一般微微颤抖着。身后的玻璃门隔开两个空间:从门外往内看,不过是一群精力过剩的人不停将重量用各种方式举起再放下,近似无用功的动作重复,也只有在那扇门内的人才能体会其乐趣所在。

一个月后,我开始小心翼翼地往上增加重量。因为数字提升而感到有所成就,大概是从小到大渐渐培养而成的条件反射。但疑惑随之而来——会不会这些重量我原本就举得起来,只是最初我把初始重量设得太低?就像过去考试进步时,第一反应往往是“这次题目比较简单”一样。

毕竟那一点点的进步并没有任何旁证。镜子里的自己没什么不同,体重计的数字也没跳动多少,朋友大概更察觉不到我有任何变化。锻炼时,我也常怀疑自己是否真用上了正确的部位。吃力是真的吃力,可那究竟是目标的肌肉在发力,还是我用别的肌肉在代偿?

我曾一度误把肌肉酸痛当成是成长的硬指标。练完当晚睡下之前,甚至会期待第二天的肌肉酸痛,仿佛只有手脚肌肉酸得抬不动才算是努力过。但事实是酸痛和肌肉增长之间并没有任何关联,所以进步与否又仍是一团迷雾。

有些事情总需要时间去坚持才能看到成果。我不知道自己能坚持多久。也许在通过体能测验之后,我又会选择性遗忘那家健身房的存在,心安理得地把活动范围囿于床褥和沙发之间,继续做我的沙发马铃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