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终年夏季,燥热空气中,一群年轻人“自讨苦吃”,泡进3至10摄氏度的水池,浑身颤抖地重启身心。
过去两年,新加坡已有超过15家冰浴场所,各大品牌亮出各色招牌,从半户外空间到社交健身俱乐部,从39元单次体验到近3000元月费制,满足不同阶层与市场的需求。他们抓住Kpop明星与硅谷富豪的养生潮流,融合新加坡的快节奏生活,引进冷浸(Cold Plunge/Cold Immersion),又称冰浴(Ice Bath)的保健文化。例如:Plunge Club以芬兰桑拿、DJ浴池和冥想课堂打造社区氛围;Rekoop用高压氧舱、红光疗法和冷疗舱建立精英会员制;Homing Inn则专注呼吸法、肠道调理、心流的科学教学。这些功能不同的疗养所,都不约而同地关心社区建设,引领着社交健身的风潮。
《联合早报》记者走进本地近期势头最猛的冰浴俱乐部——The Ice Bath Club,探寻冰浴的健康效应与社交元素。
随时放松的疗养馆
在中国耕耘体育媒体品牌多年后,45岁的澳大利亚人柯林斯(Andrew Collins)决定在新加坡开启另一番事业。他从自身挖掘市场缺口,发现每次去做水疗按摩等项目时,都要提前预约,安排日程,更换衣物,经历众多程序后才能放松身心。
2023年,在峇厘岛度假时,他突发奇想:为什么不建立一个随时放松的疗养馆?随后,他在一张白纸上写下商业计划,隔日飞往新加坡,找到了他的本地合伙人与澳大利亚籍的技术人员,创立了冰浴俱乐部。
延伸阅读
这家健康品牌在短短18个月内,从里峇峇利路(River Valley Road)开到了丹戎加东(Tanjong Katong)、达士敦山(Duxton Hill)等潮流聚集地,更同期在香港坚尼地城开了海外分店;Instagram粉丝也在近期破万,跻身本地发展最快的疗养康复会所。
他的店提供泳衣、浴巾租借,也有咖啡馆供应轻食,工作日单次冰浴39元起。客人可自由切换冷热模式:先蒸桑拿,再跳进冰池,最后在镁池泡温泉,中间有电解质水供应。这种对比疗法(contrast therapy,又称冷热交替疗法)不仅能科学地降低炎症,提升新陈代谢,还能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从疲惫情绪中苏醒。
一切都是柯林斯设想的那样:一个门槛低、效率高且满足多重需求的疗养空间。然而,将冰浴文化介绍进新加坡,不仅要靠价格疗效等硬性条件,也要靠社媒社交属性的软性植入。
无门槛顾客变打工人
运营经理林嘉燕,原本只是冰浴俱乐部的顾客,从没想过从“客户上帝”变为打工人。48岁的她之前在食品行业工作多年,有一天她鬼使神差地踏进俱乐部的大门,发现冰浴并不需要什么门槛,欢迎任何背景的人参与。
林嘉燕分享这份工作给她带来的成就感:“早晨7点,我们会迎来第一波客人,他们晨跑后用十多分钟恢复肌肉,再赶去办公室。中午,市中心的白领会利用午休时间,边啜咖啡边小憩,顺便冰浴疗养身心;下午,桑拿房还会变成‘移动会议室’,有些人会边谈生意边泡池;直到晚上10点,这里成了‘解压站’,我看到很多加班的人,心情转换的那一瞬间。”
冰浴能快速重塑身心,嵌入繁忙都市生活。但在这座蓝白店屋的一层,进出的不只是精英人士和运动爱好者,还有很多群尝试新生活方式的年轻好友。
“在里面,我们不会玩手机。如果和好友一起,就牵手进入冰池,挺过寒冷的颤栗。经历这样冰火两重天,我相信我们感情会更好。”林嘉燕放弃了她从前热爱的行业,保持开放心态,像她这样从客人到职员的人并不在少数。
家与职场间的第三空间
冰浴俱乐部还锻造了其他社群纽带,成为更具包容性“第三空间”,提供家与职场之间的都市绿洲。
他们计划了多元活动,比如举办各类节日派对与匹克球比赛;与本地跑团Lost Weekend Run Club及各健身房合作,沿河畔慢跑后集体冰浴;与科技企业合作,其中一家已在这里组织15场团队建设活动,打破层级壁垒;会员单身之夜,客人戴着荧光手环,联结浪漫情缘;加东店特设家庭日,欢迎10岁以上小孩入场;推出“Club Talk”播客系列,与客人及运动专家连线,探索冰浴的各种可能。
联合创办人柯林斯经常在店里与顾客交流,鼓励第一次尝试的客人调整呼吸,渐渐适应冰冷后的快感。他也欢迎员工轮岗,每天至少自己泡一次冰浴,享受工作与生活。在他营造的包容、多元气氛下,有一对客户在这里相知相恋,目前已经喜结连理,并拥有了爱情的结晶。
冷浸俱乐部三家分店各具特色:里峇峇利路店注重社区氛围,拥有较大咖啡馆空间;加东店是最大旗舰店,配备冲击波式浴桶;达士敦山则为附近写字楼客群,提供最大便利。他们每月服务量超过一万人次,年龄层大致在25至50岁,其中三分之一为本地人,其余多为外籍专业人士。
冰浴带给人的或许不仅是耐寒能力,还是面对生活“热浪”的心理韧劲。他们未来计划在本地、香港、伦敦、雅加达与曼谷等多地扩展业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