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时不疾不徐,脸上带着微笑的诺丽莎(Noresah Binte Mohd Yusof,45岁)看起来精神奕奕,若不说一般人很难想象她过去五年一直在跟癌症搏斗。
诺丽莎透露,由于没有典型结肠直肠癌症状如粪便带血,最初她以为自己面对的是普通胃痛,但服用止痛药后情况一直没好转,便在医生的建议下做进一步检查,结果确诊患上第四期的结肠直肠癌。诺丽莎回忆道:“当时医生告诉我肿瘤堵塞了结肠,必须马上动手术。我感到震惊,因为我还很年轻,但家族中有超过10人患有结肠直肠癌,包括母亲、外公和舅舅等人,因此我很快接受了这事实。”
诺丽莎在接受化疗期间辞去工作。她的两个孩子当时还在念书,家庭的经济重担落在她的丈夫身上。同时,诺丽莎因为欠缺可支付癌症治疗费的个人医疗保险而忧心忡忡,但通过医疗社工,她申请到经济援助,包括新加坡国立大学癌症中心(NCIS,简称“国大癌症中心”)癌症基金提供的辅助。
国大医院高级医疗社工赖诗婷指出, 诺丽莎发现患癌时愿意敞开心扉跟身边的亲友讲述亲身经历,面对经济困难时也主动求助。不过,有些癌症患者却因为担心医疗费高,而拒绝接受治疗。
估算自付费用 尽早求助
国大癌症中心肿瘤血液科副顾问医生罗伯特·约翰·沃尔什(Dr Robert John Walsh)建议癌症患者,事先与医生讨论适合个人的癌症治疗方案,若是面对经济困难,可由医生转介给医疗社工协助。
罗伯特医生也提到一个由国大癌症中心和起步公司Bot MD推出的化疗费用计算器“ChemoCalc”,可以让前线医疗人员根据患者的癌症治疗方案,以及是否享有各种政府补贴等资料,即时估算患者每月的自付费用。癌症患者能通过医疗人员,了解更多有关这类计算器的使用,以便更好地掌握自费金额,并在需要额外经济支援时尽早寻求帮助。
赖诗婷补充,医疗社工也能帮助癌症患者了解可善用的社区资源与经济援助基金,以及引荐需要更多心理援助的病患加入相关的支援小组。
后来,诺丽莎也在罗伯特医生的建议下,参与两年的免疫疗法(immunotherapy)临床试验。罗伯特医生说:“癌症患者可通过医生认识到相关的癌症治疗临床试验,这些治疗费用大部分会由负责研究的相关机构承担,因此癌症患者不必担心治疗费。不过,并非所有癌症患者都能参与,唯有通过活组织检查确保符合资格,并在癌症患者的同意下才能进行。”
由于有家族癌症病史,诺丽莎接受了基因检查。同时,她也鼓励两个孩子在年轻时,做相关的结肠直肠检查,提早做防范。罗伯特医生说,基因检查的结果能让医生了解癌症患者的病情,是否由潜在遗传基因突变造成,并且协助病患及其家人采取预防或降低相关罹癌风险的措施。
诺丽莎鼓励癌症患者以积极态度面对病情与主动求助,避免孤立自己。她也呼吁公众尽己之力踊跃参与正在举行的“Cyclists vs Cancer 2023”募捐活动。她说:“所筹集的基金不仅可以直接帮助癌症患者,也能减轻身边家人与看护者的经济负担。”
已故癌妻看护者
再度挑战骑行500公里募款
“Cyclists vs Cancer 2023”募捐活动是由陈英杰(53岁,药剂业顾问)发起。他在7月15日和22日,与另外10名脚踏车骑行伙伴环岛骑行500公里。这是他继2020年首次发起骑行募捐活动后,再度为新加坡国立大学癌症中心的癌症基金筹款,以帮助更多癌症患者接受治疗。
陈英杰感叹癌症在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生。他的已故妻子在2016年被诊断出胃癌。由于事先有购买医疗保险,能帮助他们支付治疗开销。无奈妻子的癌细胞在2018年复发,但她当时因为符合资格,参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癌症中心的免疫疗法临床试验,因此也缓和了一部分医疗费负担。对于不符合参与临床研究资格,又没有足够医疗保险帮助支付治疗费的癌症病人来说,任何经济补贴都有助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因此,他希望能尽一点绵力为低收入的癌症病患及其家人筹款。
陈英杰以过来人身份,提醒癌症病人的看护者要懂得照顾自己。无论是体力或是心灵层面都不应该忽略。他也说:“癌症治疗是病患与家人的长期抗战。对于经济拮据的家庭来说,要应付这笔治疗费更是需要众人持续的援助。”有意为此项目捐献的公众,可上网bit.ly/cyclists_vs_cancer_2023,活动截至8月3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