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在全球广泛被使用,制造量以惊人速度持续飙升。微塑料无处不在,并通过饮食、呼吸及皮肤接触进入人体。体内有微塑料,心血管疾病风险数倍高!

新加坡理工大学食品、化学及生物科技系黄俊杰副教授说,我们很难完全避免摄入微塑料,因为所呼吸的空气,喝的水,还有吃的加工食品都可能含有微塑料,但我们可以尽量减少塑料的使用。

受访医生、研究员及环保人士不约而同指出,少用塑料容器和包装,特别是一次性用品,是最直接的减塑方法。

大家必须注意的是,有些看似不像塑料的物品,比如纸杯纸盘,其实都附有塑料涂层,同样少用为妙。

要减少微塑料的摄入,下厨时应选择不锈钢锅、砂锅或强化玻璃锅。(龙国雄摄)
要减少微塑料的摄入,下厨时应选择不锈钢锅、砂锅或强化玻璃锅。(龙国雄摄)

减少微塑料摄入其他建议包括:

  1. 保持室内环境干净,多吸尘。用微波炉加热食物时选用玻璃或瓷器,避免使用塑料(即便标上“微波炉适用”);少吃贝类海鲜。

  2. 少吃高度加工食物(加工和包装过程一般含较多微塑料)。

  3. 尽可能堂食,非不得已须外带时自备玻璃、不锈钢或矽胶容器。

  4. 避免使用塑料砧板或以塑料包裹果菜;确保家里空气流通。

  5. 注意食材来源(例如海鲜是否来自受污染水域);选择自来水而非瓶装水(瓶装水一般含更多微塑料);若使用自来水过滤器,须定时更换过滤片。

  6. 多让孩子接触大自然,而不是一直在室内玩塑料玩具。户外活动时间能为孩子带来很多其他益处。

纸巾不是用来直接接触食物的材料,除了可能含有有害物质或细菌,纸巾的化学物质或荧光增白剂也可能会污染食物。(Getty Images)
纸巾不是用来直接接触食物的材料,除了可能含有有害物质或细菌,纸巾的化学物质或荧光增白剂也可能会污染食物。(Getty Images)

不好随便用纸巾垫食物吸油

另一方面,为避免摄入过多油脂,除了减少摄取高脂肪食品,许多人为了便利,用纸巾包裹食物或垫食物以吸油。这样做妥当吗?

台湾重症医生黄轩最近在社媒发文劝导大家别用纸巾接触熟食,因为部分纸巾添加荧光增白剂(fluorescent brightener),对某些人可能造成敏感反应。

荧光增白剂是一种荧光染料,或称为白色染料,是一类化合物的统称。它的特性是能激发入射光线产生荧光,使所染物质获得类似萤石的闪闪发光效应。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国外就开始研究荧光增白剂的安全性

黄轩医生最近在脸书发文表示,荧光增白剂并不影响纸巾的功能,是安全可靠的,但纸巾不是用来直接接触食物的材料,除了可能含有有害物质或细菌,纸巾的化学物质或荧光增白剂也可能会污染食物。

纸巾不具有食品安全认证,使用纸巾包裹食物是一种冒险行为。

黄医生指出,如使用含荧光增白剂的纸巾包裹食物,荧光增白剂可能会渗透食物,对部分人造成敏感反应,长期下来,有害健康。

荧光增白剂对皮肤、眼睛和呼吸道有一定刺激性与致敏性,会引起皮肤瘙痒、红肿、发炎、过敏,也会引发哮喘。黄医生提醒,应避免使用卫生纸来包裹或垫食物,尤其是又油又热的熟食。

他说:“可以选择一些专为食品包装而设计的材料,才能保障你的卫生与安全,同时让你享受新鲜、无毒的食物。”

相关内容:


千帆过尽才发现,壮龄正美丽。关注壮龄go! 特制内容,加入壮龄go! 社群,一起过好人生下半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