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并非全能,面对超长工时与庞杂医疗信息,误诊难以完全避免。最新研究显示,人工智能在诊断罕见疾病、处理海量数据以及提升医疗可及性方面表现突出,有望成为弥补传统医疗局限的重要力量。然而,这一前景得以实现的前提是缩小数字鸿沟,并赢得公众信任。
人们期待医生如“半神”般完美无误,但医生毕竟是人,必须面对超长工时、压力大以及资源有限的现实。即使在设备与人手充足的医院,错误仍然可能发生。毕竟,人脑并非为应对现代医疗的复杂与快节奏而设计。
北爱尔兰健康研究员夏洛特布利斯(Charlotte Blease)在英国《卫报》线上平台发表的一篇文章指出,在英国,估计约有5%的初级诊疗存在诊断错误;美国每年约80万人因诊断错误导致死亡或伤残。罕见病患者面临的风险更大。医生之间的意见分歧也较常见:在放射科影像复核中,约三分之一的诊断与原诊断不同,20%导致治疗方案改变。医疗知识更新速度太快,医生毕业时所学的一半已过时,且研究成果平均需要17年才能进入临床实践。与此同时,每天新增的医学文献数量庞大,人力根本消化不了。
打破须排队看诊模式?
研究显示,人工智能(AI)可全天候处理庞大医学数据,保持高度一致性,不受疲劳、分心、情绪波动的影响。在诊断复杂和罕见疾病方面,AI甚至可能优于人类医生。比如,一名患儿曾辗转看了17位医生,但无人能诊断,母亲通过ChatGPT得到了“脊髓栓系综合征”的提示,随后经医生确认诊断并获得治疗。
研究员指出,现行医疗系统资源分布不均,最需要帮助的人(贫困、重病、残疾群体)往往被落下。由于交通、费用、等候等原因,残疾人士缺医少药的风险更高。AI有望打破“必须排队看诊”的传统模式,随时随提供健康咨询。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已宣布将在其应用中引入AI技术,提供即时建议。
然而,研究员也强调,拥抱AI医生所面临的挑战是:全球仍有约25亿人不上网,英国约有850万人缺乏基本的数码技能。如何弥补数字鸿沟与建立公众信任,使科技真正改善医疗,是人类得克服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