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将跌倒视为衰老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这并不完全正确。虽然跌倒风险确实会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但很多导致跌倒的原因,如视力不佳、居家环境隐患,是可通过有效管理获得改善的。

新保社区医院旗下欧南社区医院资深护士长赵瑞红指出,纠正以下常见误区,有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活跃,减少跌倒风险。

误区①:跌倒是老化自然现象

年龄增长会增加跌倒风险,但多数时候,跌倒是可以预防的。通过规律锻炼,定期检查视力和平日服用的药物,以及改善居家安全环境,能有效降低跌倒概率。

误区②:减少活动能避免跌倒

身体缺乏适当活动,肌肉易退化,骨质密度降低,关节僵硬,平衡能力会随之下降。这不仅会导致人们更容易发生跌倒意外,也会引起焦虑和抑郁,影响生活质量。规律的运动包括有氧与力量训练,能增强下肢与核心肌群,改善身体稳定性,降低跌倒风险。

误区③:使用助行器会增加对别人的依赖

正确使用并配合身高选择适当的助行器或拐杖,有助将负重分散到上肢,减轻下肢或腰背压力。它还能提供更宽的支撑面,使人走起路来更加稳健,提高行走时的安全与独立性。助行器或拐杖的正确选择与使用,是维护个人尊严,保障行动自由与安全的关键工具。

改善居家环境,如在厕所安装扶手,可预防跌倒。(档案照)
改善居家环境,如在厕所安装扶手,可预防跌倒。(档案照)

误区④:待在家就不会跌倒

很多跌倒事故其实发生在家中,常见原因包括照明不足,地面杂物多,地毯滑动,缺乏扶手等。改善居家环境,增加照明,移除绊脚物,安装扶手,是预防跌倒的重要措施。

误区⑤:跌倒无法预防

跌倒并非无法避免。通过多方面的预防措施,如保持规律运动,检查视力与听力情况,穿上合适的鞋子等,不仅能显著降低跌倒风险,还能增强个人自信与安全感。

误区⑥:人到一定年纪无法改善肌肉无力和平衡问题

无论年龄多大,都可以通过规律运动来提升力量和平衡能力。运动能增强肌肉功能与身体稳定性,从而降低跌倒风险。

误区⑦:无须与医生讨论跌倒风险

接受定期身体检查时,与医生讨论跌倒风险非常重要。他们可以评跌倒的风险因素,检查所服用的药物,并提出预防跌倒的干预措施。

若有需要,医生会转介病人给物理治疗师或职能治疗师,进行个人化运动处方锻炼、康复训练,以及提出一些居家环境改造方案。

护士长赵瑞红提醒,跌倒后不要急着站起来,先深呼吸保持冷静,然后再评估自己的身体状况。(受访者提供)
护士长赵瑞红提醒,跌倒后不要急着站起来,先深呼吸保持冷静,然后再评估自己的身体状况。(受访者提供)

跌倒后该怎么做

①保持冷静:先深呼吸,然后评估一下身体情况,别急着站起来。

②缓慢移动:尝试用手和膝盖慢慢移动,然后借助支撑物慢慢站起。

③寻求帮助:如果感到疼痛、无法站立,应立即呼叫他人或拨打紧急电话求助。

④随时可呼救:建议在家中各处(包括浴室)放置易于拿取的电话,或随身佩戴紧急呼叫装置,以便在需要时能迅速求助。

*文章取自自2025年6月联合早报《破除七大常见误区 跌倒切勿马上站起来》一文。   

相关内容:


千帆过尽才发现,壮龄正美丽。关注壮龄go! 特制内容,加入壮龄go! 社群,一起过好人生下半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