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突然失去决策能力,你希望由谁为你做出医疗选择?你对自己的资产和负债了解多少?人生如同一场未知的远航,无法控制风浪,却可以提前规划,确保无论发生什么,你的船和所爱之人都能航向正确方向。
《联合早报》主办“早规划,享乐活”华语座谈会,主讲者将探讨预先护理计划、制定遗嘱,以及如何在壮龄时期,为未来做好安排。三名主讲人是:富贵集团南马区高级董事陈善玲、心意遗嘱(SimplyWills)创办人张洧华,以及国立大学医院预先护理计划关怀协调员卢丽贞。
人生规划“三要理”
富贵集团南马区高级董事陈善玲表示,人生规划除了理财、买保险、退休金、写遗嘱等务实的安排之外,还需加入另一种思考:如何活出平衡生命的智慧?人们常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她说:“早期的人生规划不是为了控制未来,而是让我们在变化中更有韧性与底气。有规划的人生,就像是锚。当变化来临时,它提醒我们,什么是最重要的价值与责任,是稳住人生定向的指标。”
陈善玲在早报座谈会分享的课题是“54而立,壮丽人生”。如何在壮年期未雨绸缪,为未来岁月做好安排?她提出“三要理”的做法:(一)整理资产、(二)整理角色,以及(三)整理心态。
资产规划是确保自己和家人安心;角色规划帮助个人从执行者转为传承者;心态规划让人学会放手,让他人有机会成长。做短期规划,能让人保持生活节奏;而长期规划,让人们看清未来方向。她说:“在我25年的企业生涯中,始终用短期的行动去落实长期愿景。”支撑一个良好的人生规划,不是宏大的目标,是微小而持续的生活习惯。
年轻时,陈善玲的重心是事业;中年后,重心转向家庭与教育。她始终坚信能在不同阶段,活出精彩。在实践规划的道路上,最大的障碍是内心的不确定感。人们常害怕改变,害怕无法把控生活。她分享个人经历时说,50岁那年,身体不适,孩子才三岁,公司已走上轨道。她忽然意识到自己努力的意义,不只是表面上的成绩,而是如何传承、延续。那一年,她重整事业重心,把团队交给年轻接班人,重新规划家庭与人生,把时间还给最重要的人。她认为,人生的成功,是让别人因为你的存在和影响而活得更好。
应在健康时先立遗嘱
对于制定遗嘱,很多人仍持保留态度,原因包括自己还年轻,身上没有什么资产,以及担心费用问题等。
心意遗嘱(SimplyWills)创办人张洧华受访时说,首先,要了解财产的定义是什么。现在年轻人买保险,投保金额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这些实际上都是资产,不能因为目前钱少,就觉得没有立遗嘱的需要。在本地,根据法律规定,制定遗嘱的人必须年满21岁。
张洧华在座谈会分享的课题是“我的遗嘱我做主”。他指出,过去,年长者往往觉得立遗嘱不吉利。但现在时代不同了,年轻人普遍接受高等教育,认知水平较高。他们明白如果没有立遗嘱,根据新加坡的《无遗嘱继承法》,当事人若出意外去世而未立遗嘱,其遗产将根据该法令的既定规则进行分配,分配方式可能不符合死者的意愿。因此,制定一份有效的遗嘱至关重要。通过遗嘱,你可以自由指定受益人、执行人,并为未成年子女指定监护人,从而为亲人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和纠纷。
在什么情况下,须要修改遗嘱?张洧华表示,如果你单身时立下遗嘱,那么从你成家并签了一纸结婚证书的那一天开始,之前所立的遗嘱就作废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遗嘱必须重新制定。
他提醒说:“我们经常看到有人发生意外或突然离世,因此制定遗嘱应在自己健康时做好,让大家安心。”一般较简单的遗嘱,一两天之内就能够办好,费用约200至500元,较复杂的费用则高一些。
预先护理计划≠放弃治疗
一些人对制定预先护理计划(Advanced Care Planning,简称ACP)和遗嘱感到混淆与存疑,两者究竟有何区别?
国立大学医院预先护理计划关怀协调员卢丽贞指出,预先护理计划旨在根据个人的人生目标与价值观,提前思考并决定医疗护理选择。这不仅能确保当个人无法再为自己发声时,亲友和医疗团队能知晓患者的意愿。遗嘱则涉及资产与财产的分配,且在死亡后生效。
人们常将预先护理计划等同于放弃治疗或选择死亡。对此,她指出是一种常见误解,并澄清道:“预先护理计划并非停止治疗或选择死亡,其核心价值在于尊重个人的自主权。在我接诊的患者中,有一部分人寻求通过积极治疗来延长生命。”
何时应考虑制定预先护理计划?卢丽贞指出,这不存在所谓的“最佳时机”,任何具备自主决策能力的人,都应开始考虑这个计划。她说:“首先,须评估个人对预先护理计划的认知程度及其启动动机。我们会提前寄送有关材料,帮助他们了解对话内容框架。”基础工作完成后,关怀协调员将与当事人面谈。
研究表明,预先护理计划能显著减轻患者临终阶段的痛苦,同时减少无谓的治疗。卢丽贞说,生活质量虽属主观感受,却是衡量患者最看重事项的指标。通过预先护理计划讨论,家属将能够了解患者的意愿,有助于最大限度减少冲突,优化护理方案。
对于被诊断为早期失智症或认知障碍的个体,是否仍能参与预先护理计划?卢丽贞会依据以下四项核心原则做出判断:一、能否理解相关信息;二、能否记住信息;三、能否权衡/评估信息;四、能否表达决策。
根据卫生部数据,截至2025年9月,已有超过8万7000人完成制定预先护理计划。卢丽贞将在座谈会分享“当意外来临,谁能为您做决定?”的课题。
▲“早规划,享乐活”座谈会
日期:11月22日(星期六)
时间:下午2时至傍晚5时
地点:新报业媒体(SPH Media)报业中心礼堂(1000 Toa Payoh North S318994)
报名方式:扫码或上网(event.sph.com.sg/event/zblegacy25)
《联合早报》与《新明日报》订户可免费报名,非订户的报名费$10。出席者可获赠礼包。
*讲座反响热烈,名额已满,特开放少量席位,报名从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