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谈论身体障碍或疾病时,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词语,却会深刻影响被谈论者的尊严以及公众的想象。近期《海峡时报》修订了残疾报道风格指南,将“以人为本”(person-first)措辞列为要点,要求避免污名化或不准确的用语。例如,用“使用轮椅的人”来称呼,取代以病名或障碍定义个人的表述。此举旨在让读者首先看到的是个人,而非标签。
语言并非完全中立。学界与公共卫生机构一再指出,称呼方式会影响去污名化进程与资讯的准确性。采用以人为本的用语,可以减少把“人”与“病症”等同化的倾向,帮助媒体与大众把焦点放在个别需求与能力的差异上,而非贬低或刻板化的标签。
我在采访中深有感触。一名体障青年曾告知,人们会用“残障人士”来称呼他,让他感受到其中的歧视与偏见。他说:“‘残’本身带有贬义,但不表示我就是残缺的人。我希望大家能抛开对残障的主观想象,用更客观的角度看待不同群体,打造真正包容的社会。”这番话提醒我,用词会影响当事人的自我认同与被社会接纳的感受。
改变称呼重写社会想象
新加坡失智症机构公关部也建议媒体,避免使用诸如“失智症患者”或“痴呆者”等带有标签化的用语,推荐用“失智症人士”或“有失智症的人”等更能体现尊重的表述。同时,他们也建议在报道中,说明病况如何影响日常功能,而不是把一个人简化为病名。
语言既能伤人,也能疗愈。事实上,调整用词只需多一分留心,就能把伤害降到最低。在新闻与公众话语中选用恰当用语,不仅是礼貌与尊重的表现,更是改变大众观念,减少排斥,让包容与理解真正走进社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