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城武林的一代宗师

1922年成立的新加坡精武体育会。(档案照)
1922年成立的新加坡精武体育会。(档案照)

字体大小: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武术。1922年成立新加坡精武体育会,开始了本地的南拳北腿新局面。

清末民初,以至新中国成立前后,是中华民族大流离的时代。流落异地的华人为异乡带来中华文化,也带来中华武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武术、舞龙舞狮,全球唐人区精武会林立。因此,谈到海外华族文化时,须涵盖武术这一层面,否则肯定是个缺憾。

1910年,清末武术家霍元甲等挫败前来叫嚣的外国高手后,中国人民族自信沸腾,一群有识之士以强民健体为宗旨,于上海成立精武体育会,此后精武会在世界各地如雨后春笋般的成立。

上世纪初,上海总馆代表到新加坡,在本地华商支持下,于1922年成立新加坡精武体育会。精武会摒弃门派,不讲求搏击,除了基本拳以外,门徒可学习任何南拳北腿。

岭南武术南传

1976年,白鹤武术主任雷光荣(右)在擂台上击倒对手。(星洲白鹤派体育会照片)

星洲白鹤派体育会由广东南来文武双全,精通中医的梁子庵与同仁于1947年所创。往后出现大同和务本白鹤等其他分社。

白鹤拳是独特的西藏武术,明朝中叶藏僧阿达陀尊者在山林中见猿鹤相斗,体悟刚柔相济的拳理。其拳法又别称喇嘛派,后来传到广东,衍生侠家拳。广东十虎之一的王隐林和专门饰演黄飞鸿出名的已故港星关德兴,是这一派的著名人物。鹤形猿步白鹤拳特别之处是除了外家拳,还包括棉里针、四象功和白鹤功等内家拳和站桩功法。

相传赵匡胤陈桥兵变后黄袍加身,成了宋太祖。他把一身武功编成太祖拳,交由少林寺发扬。清咸丰年间,福建武师蔡玉明在太祖拳基础上,并入罗汉拳、达尊拳、猴拳、鹤拳和玄女拳,开创五祖拳,成为一代宗师。

南洋武林名宿郭雄虎于上世纪20年代从福建到新马传授五祖拳,于1951年在新加坡开创闽南国术研究社。

五祖拳另两个重要人物是沈阳德和林维爵师徒。林还是厦门大学毕业生,南来教书并积极从事武术发展。他们后来以祖师为名,成立玉明国术研究会。精武干德源及儿子干湖昌亦是五祖拳先驱人物。

新加坡的南少林武术史中,释高参禅师是重要人物,他于战后从福建南来,住持莲山少林寺授艺,于1958年设立少林国术总会。

一枝梅是其基本拳,高参精通佛门兵器、罗汉拳及猴拳等。其中传自慧精法师的垂柳拳,更是稀有拳法。高参因材施教,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各有所长的入室弟子分设少华山、少镇山、少忠山等以“少”字开头的南少林武馆。

另外,五枚大师大家耳熟能详。陈春高战前在台湾海域当渔民保镖时打死盗徒,于是南下授徒,高足陈少珅于1959年兴办星洲龙狮体育会推广五枚拳。

周家拳是清末民初广东新会周家五虎所创,他们糅合洪拳、蔡家拳为一体,具洪拳的沉稳与蔡拳的灵活,故有洪头蔡尾之称。

李昆融周家拳等六派武术为一家。(互联网)

广东佛山李昆习得此技,曾参与淞沪会战,外号大刀李昆。二战后辗转来到南洋谋生,落户牛车水,以家乡佛山及所学六派功夫为名,于1965年开创禅山六合体育会。

1964年成立的岭光国术馆师承周彪弟子麦志,亦是周家拳先驱。春风化雨,弟子们开枝散叶,开设分馆。1999年联系各馆的新加坡中外周家拳协会成立。

蔡李佛拳的关文经(右)与李小龙言谈甚欢。(互联网)

清咸丰元年,有个叫张炎,又名张鸿胜的武痴,学了多派武术,在太平军中当武师,太平军失利后,他回家乡与前师父陈享,把三派武术结合为蔡李佛拳,以自己的名字开了鸿胜馆。蔡李佛拳弟子关文经挟技南下,于1965年创办新加坡鸿胜馆。

1967年底,全国国术总会成立,后改名为新加坡武术龙狮总会。1978年,热爱武术的已故李炯才部长倡议集各派所长,编订十二路新加坡综合拳。

会馆附属武术活动

早年,一些会馆也附属武术龙狮活动。成立于1840年的冈州会馆就开办武术班,成立于1939年的鹤山会馆则着重舞狮舞龙,附加武术。他们教授洪拳、周家拳、白鹤拳、五祖拳等福建广东一带统称岭南系的武术。

福州会馆属下的榕侨体育会及榕青体育会,分别成立于1956年及1964年,于2002合并为榕联体育会,教授白鹤拳、太极和其他的武术。

1950年代成立的星洲岭南国术健身院是个中典范,所授广东三大名拳——工字伏虎、虎鹤双形、十形拳,以及横练功力的铁线拳、五郎八卦棍尤受称道。创馆人精武洪拳先辈宋少波和宋超元两叔侄功不可没。

说起太极拳,福建龙岩的林伯炎是先驱人物之一,他毕业自集美师范学校,也曾在上海精武体育师范学校受教,精通谭腿、鹰爪、螳螂和形意拳,又拜名师学习吴氏与杨氏太极。南来后一面教书,一面在牛车水九龙堂授拳,1967年伯炎太极健身会正式成立。其他如李木水兴办的星光、星槟、吴氏太极拳社也纷纷设立。二战前南来的精武董英杰、聂智飞、胡云华女士,和本土太极大师黄性贤、卢统宝也为本地培养了不少英才。

上世纪,本地武术先辈陈玉和也默默耕耘,他向父亲和中学老师学拳,又赴中国南京中央国术馆向泰斗们学艺,回新后在精武体育会授艺。除了南拳,他还精通北少林拳、形意拳和八卦掌,是本地北方拳种的先驱。

隶属籍贯的武术

另有隶属籍贯的武术,比方成立于1936年的光武国术团,就以传授海南拳为主。此外,由中国北方南迁落户为家的客家人,开创自家的客家拳以求防卫。民国初年,广东大埔人连法生、廖紫光、刘任昆把客家拳带来新加坡,并于上世纪60年代成立崇正客家拳社;廖松芬于1980年代积极传授客家拳法,桃李满门。

安徽地贫,年轻人自少年便离乡谋生,为了防身,他们开创以凤阳一地为名的凤阳拳;陈秀清于战前将这套拳法传入新加坡,并在50年代开办凤阳国术研究社。

新加坡武术发展分阶

综观新加坡武术发展,二战前至1950年代是一个时期,精武、冈州、鹤山会馆不拘派别,引入各派拳种及龙狮技艺。1960年代派别特色强烈,像南少林、五祖拳、白鹤、洪拳、周家、蔡李佛、太极等,开始兴盛。还出现采取段位制的本土拳派,比方赵春德的三战道、沈保和的南华派、梁兆华的插拳道、陈胜利的空掌、林春发的拳器道等。三战道和南华派甚至开技散叶到海外,难能可贵。

战后及独立期间,百废待兴,当时娱乐少,习武成了人们的业余活动,武术馆开始兴起。1960年代,人民协会和武术总会积极主办擂台和表演赛;张彻的武打片掀动习武的热潮。往后李小龙、成龙将习武推向高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空手道和跆拳道这类段位制的武术受青睐,但很快徐克的黄飞鸿电影,李连杰、甄子丹的电影又带动年轻人对丰富多彩中华武术的热爱。“叶问”更捧红咏春拳。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整理规化武术,段位化规范套路、竞赛套路出现。1978年改革开放,加上武术成为东运、亚运项目,武总和人协引进许多一流的中国教练,为以岭南拳术为主的本地武术界注入一批生力军,北方武术开始在此萌芽。

年轻一代武者,更借助新媒体联系海内外同门,并通过移民和英语把中华武术推向西方国家,让中华武术走向世界,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