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少年时代是在中国东北一个只有五户人家的小山村度过的,能读到的书非常有限。除了偷偷翻看在公社当一般干部的爸爸的书箱——他不满意我看三国水浒等所谓旧书——只有同学和伙伴之间互借。后来实在无书可读了,就背北大中文系师生“为国庆十周年献礼”编的《汉语成语小词典》,就抄《四角号码字典》——《四角号码字典》是别人的,我发现词条和例句同我自己的《新华字典》有许多不同,于是两相对照,把《新华字典》所没有的一一摘抄下来。抄完一遍,嫌不工整,又抄一遍。上山打柴或下田干活回来,就一头扎在煤油灯下抄个没完。后来搞翻译或自己写东西,之所以词汇相对丰富些,喜欢用四字成语,肯定与此有关。不过当时可是完全没想到搞翻译什么的,也没想到考大学。那时候大学统统解体了,“上山下乡”,看书再多,学习再好,也不顶用。那是完全没有功利性的阅读,纯粹出于喜欢。所幸天道酬勤——几十年后,当年在小山村窗台柜角抄的词典、背的成语在我翻译《挪威的森林》时派上了用场!我真心以为,在漫长的人生中我们可能更多时候是在等待一个什么。一个机会,一个偶然,一次相逢或艳遇?说不清楚。

下面,让我把我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期间(1964-1968)主要读的书目给大家叨叨一遍。多数是从读书笔记和不完全的日记中抄录的,作者的名字或有或没有。顺序是按阅读时间顺序排列的。那既是我读过的书的背影,也是我自身的背影,同时未尝不是整整一代人的背影和一个时代的背影。

西游记/英烈传/说岳全传/水浒/说唐/千家诗/新增广/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镜花缘(李汝珍)/三国演义/苦菜花(冯德英)/战斗的青春/白求恩大夫(周尔复)/憩园(巴金)/青年英雄的故事/幸福(秦兆阳)/吕梁英雄传/迎春花/儿女风尘记/小小十年/少年时代(郭沫若)/敌后武工队/野火春风斗古城/烈火金刚/监狱里的斗争/赤胆忠心(王火等)/洮河飞浪/晋阳秋(湘慕)/红旗谱/草原奇兵/红旗飘飘/狼牙山五壮士/苗家三兄弟/青春之歌/红岩/虾球传/十万个为什么/创业史(柳青)/红日/香飘四季/草原烽火/高玉宝/平原枪声(张宝玉)/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人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敢峰)/北极星(吴伯箫)/花城(秦牧)/毛主席诗词解释(郭沫若等)/水浒后传/普通一兵(波·儒尔巴著,孙广英译)/真正的人/艳阳天/欧阳海之歌/红色交通线/贵族之家/红湖的秘密/阳光灿烂照天山(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