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的发展及对亚洲国家的影响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字体大小:

文字是一个国家的文明基础,也是这个国家文化的主根。一个国家若想真正拥有丰富的文字,除了悠久的历史之外,还要不断融入世界,接受世界各国新的发明、新的创造、新的语言。

中国文明史有3700多年,中国文字史有3400年,中国文字发展的主要轨迹——甲骨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它出现在殷商时代,以象形、象意文字为主,之后在商周时期出现了金文,金文就是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金文之后有了大篆,大篆最具代表性的文字是石鼓文,石鼓文大约在公元前770年所刻,大篆成熟于西周,盛行于东周(春秋战国),从甲骨文到大篆,这期间大约经历1000多年。

秦始皇统一六国,丞相李斯改革大篆,把统一后的文字定名为小篆,为什么要改?因为之前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国,在部分文字上都有自己不同的写法,史料记载大篆在那个时期有多达50多种,秦国人写的字,齐国人、赵国人不一定都能看懂。秦始皇统一了国家,统一文字是必须要落实的事情,要不然政令无法畅通。小篆的功绩是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使中国人在文字上第一次形成共识,不过有了小篆,大篆并没有被完全废除,依然在被人们使用,只是不再在官文中出现。小篆的缺点是笔画一样粗细,尤其是“圆线转弯”的笔画非常难写,需要有稳健的运笔能力,写好小篆需要长时间的专门练习,这样的文字不容易在民间推广。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