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城与大海 ——《大海的人》读后

《大海的人》14篇作品分上下两章。各篇拿来互补充实或参照因果,阅读上可以取得额外的满足。(作者提供)
《大海的人》14篇作品分上下两章。各篇拿来互补充实或参照因果,阅读上可以取得额外的满足。(作者提供)

字体大小:

《大海的人》是梁海彬的第一本小说集子。海彬对现实有自己的观察和认知,写小说时他选择不用写实。倘若读者只读故事,就入得宝山空手出来;倘若有所感悟,就是海彬写作获得的最大快乐。

《大海的人》是梁海彬的第一本小说集子,14篇作品分上下两章。第一章总题为“回乡偶书”,第二章叫“大海的人”,这里头含有里与外、从这里到那里的布局。

14篇存在一种结构性的联系。各篇拿来互补充实或参照因果,阅读上可以取得额外的满足。海彬设计了一套“文学话语”,掌握这套修辞的意蕴,才能轻松进入故事,知道故事要说什么。既然布局上隐喻“由里到外”的脉络,不妨把这套“文学话语”也分开成两套,一是:迷路、本城、老厝、废墟、记忆、梦呓、孤独、黑暗、地震、流沙、巡警、信。二是:微光、声音、出走、大海、梦。另外,猫和鸽子不是一般的猫和鸽子,是能触动人心的物;它们有角色要扮演。

故事情节颇多离奇与转折,不是日常生活里会遇到的“真实”。甚至有些夸张而至于荒诞;可又觉得它贴近自己的“感觉”。海彬的叙事正是要营造这样的效果。通过比喻、象征、隐喻、托喻、含混、夸张、梦幻等等修辞技巧,带读者进入一个滑稽的情境里,看似不可思议;其目的在于:站在这个点上看到“活着”的无知、自大、麻木、贪婪……读者走进那个故事,恰恰看到“日常现实里的我”,进而看到社会的病症及众人的毛病。那个“故事”自然地也就产生批判和反思的作用。“大海”是什么?它喻示一个充满异质、缤纷绚丽的地方;它喻示活着应该有的态度:面对、进取、憧憬。

回归人的基本

写作就是写人。海彬的写作回到这个基本,观察并省思:国家经济必须迅速发展是硬道理,加上主流意识的运作与影响,以至于人格素质不足,人心盲动、贪欲与自私;以至于社会形象之不完整。回到这个基本,自然回到历史。于是“我”回到“集昔阁”。顾名思义,这里陈旧不堪,长青苔,满屋子是老旧的东西。有一壁橱,有个小盒子装一支小金钗,大有玄机。“我”觉得一些“远古的身体记忆”给唤醒了。——这才发现角落里依稀有一个老人家自在地酣睡。“我似乎听见一屋子的古物像孤魂般哀伤地呼唤着我渐行渐远的身影,我却头也不回地离开。我第一次憎恨自己怎么如此平庸而无能,于是唯有把步伐加快。”

《陈氏夫妇》里那个儿子资质过人,10岁他就开始问起自己祖上的事迹。校方为扩建校舍而砍掉一棵树龄超过半个世纪的树,他甚不以为然,毅然发表一番议论。老师觉得怪异。父母感到担心。原来他的后脑勺长一只眼睛。最后父母同意医生的判断,送他上手术台,挖掉那只眼睛。

同样的,《没有地震的国度》是按照作者对现实的认知而设计故事,情节超乎科学理性。故事从陈靖宇喜欢吃薯条,一件稀松平常的惯性动作开始。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喜欢”到放弃那个“喜欢”,这个过程必须经历一次“地震”。所谓地震,自然不是地质性异动造成的灾害,而是指心理层次受到“震荡”。有两个人物和三封信必须说一说。纸巾是陈靖宇的同学。纸巾这个绰号含弦外之意:抹掉。纸巾是随身之物,也就暗示“抹掉必须即时,是日常的”。陈靖宇有苦恼时纸巾便出现,和他聊天。陈靖宇渐明白:日常的背后有一只看不见、巨大的手;生活逃脱不了市场操作下(譬如McDonald's)应当由自己来处理的尴尬、辨别和选择。他们感激李老师。李老师把陈靖宇和纸巾带出“标签”紧箍咒,走出颓丧和不安。可是,李老师选择“轻生”。他们感到震惊、伤心,进而思考——这样死值得吗。“灵”给陈靖宇写了三封信。用商讨的口吻写。作者分派给“灵”的任务是,与陈靖宇聊天,传递信息。有“沟通”才能“去蔽”。第一封主要的信息是:“只要愿意的话,我们应该有办法脱离时间的规则。”第二封是:“但是这座城市竟然以它的不完美,教会我如何去爱一座城,或一个人。”第三封是:“当初究竟是我离你而去,还是你离我而去。也许两者都有也说不定。我们在某种程度上都在离开彼此而去……又也许是什么导致我们产生了错觉,以为自己正在离开对方而去—— 这种事也不是没有可能。”信对陈靖宇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我赞赏,也很高兴海彬回到“人的基本”去思考“活着”的问题。海彬不高调,不呐喊。最后陈靖宇去了外岛(注意:是新加坡的外岛)。哪里铲泥机也在铲。他陷入了真正的黑暗,受伤动物一般哀嚎。故事到了这里出现灵异现象,他“听见”李老师的声音。

有人!

有什么人自他的后面走来,停在他身后。他不停地嘶喊,转过身来,双手毫无意义地摆动,想要抓住那陌生人。

“对不起,稍微忍受一下。我离开之后,你就会恢复视力。别担心,没事的。”

这是一把熟悉的声音,清楚地透过陈靖宇的呐喊,传到陈靖宇的心里去。陈靖宇于是有了停止喊叫的力气。用力过度,他的喉咙在发痛。他不住地喘气,张大了嘴,想好好说话,却发不出声音来。

那把声音。那声音太熟悉了。他的身体这次是因为难以置信的情绪而微微发抖。

那把声音又说:“别担心,没事的。”

陈靖宇回到日常。纸巾仍是他的好朋友。他们记得李老师的亲切,心里有李老师发给他们的力量。陈靖宇早已改变吃薯条的习惯。

语言里潜伏着情感

处理不同的意趣该用什么样的语言叙事?海彬是颇自觉的,看到他着力时的心思,语言里潜伏着的情感。流淌如散文,有时候是诗。《跋》说,《大海的人》是一封情书,献给迷失的人。迷失表示正在探索中,潜入深海表示愿意冒险。这篇小说富有神话般的感召和奇幻,恐惧和进取。仿佛看音乐剧,有一个在叙述故事,一个时而朗诵时而歌唱。请读以下这一段:

如此过了良久,隐隐约约地,不知从哪儿传来一阵阵轻柔的声音。是歌声!而且不只一把声音,那是许多人一齐在唱着歌,歌声随着海风轻轻传到每个人的耳里。站在海滩上的人听不懂歌词,甚至无法肯定究竟有没有歌词。但那曲调里头的意思,却明明白白地显露在各人的心中。

那是一首关于生命的悲歌。歌曲的曲调和海浪的节拍互相契合,美妙得让人从心底感动。歌曲轻轻柔柔地,有人想跟着哼,却又实在不愿打扰如此优美的歌曲。

海边的椰子树摇曳着叶,有人静悄悄哭了,然后大家竟然都哭了,渐渐哭得伤心无比,众人的心在那一段时间里仿佛都打开了。咸咸的眼泪提醒他们大海的味道、童年的回忆、家乡的故事、天空的颜色、脚板的感受、故乡的味道、风的重量、浪的方向、海底深处的静默、伸手尝试触碰星星的意愿,以及一颗柔软的心那到底是什么样的感觉……

海彬知道,阅读时候敏锐的感觉,震撼的效果,以及愉悦的美感都从语言来。认真、严谨却不呆板是他的态度,有时还放开来“玩”一下。《废墟》有一个地方出现72个字的长句:

稀里哗啦地大吐,随即感觉发起了高烧整个身体像是着了火头重脚轻昏昏沉沉便连衣服也没换饭也没吃就钻进被窝一闭眼就浑然失去了所有的意识陷入那深沉无比无以名状的黑暗泥沼。

为了表达一时间翻滚而出的情绪反应,偶尔改变“正常”的行文规则是无妨的。《人面桃花》则尝试营造一种古典式氛围。语调很古典,红衫女子很古典,满树红花很古典,场景很古典。可一旦巡警出现,怒叱,立马跌入现实中。所经营的语言恰好地传达了此篇的意趣。

海彬对现实有自己的观察和认知,写小说时他选择不用写实。倘若读者只读故事,就入得宝山空手出来;倘若有所感悟,就是海彬写作获得的最大快乐。

对海彬有什么期许吗?有的。读《大海的人》要腾云驾雾宛如神仙一般观照人间。神仙关爱人世。人世羡慕神仙;两个世界可以互通美好。我的期望是,由“思凡”而“下凡”。善良与残酷,高上与罪恶,美与丑,大是与大非,高雅与庸俗……仅一线之隔。海彬是戏剧工作者,也写作,知道二者何所擅长,可以相辅。他应有兴趣接受考验,把日常里的场景与真实搬上舞台,写进小说,活脱脱把语言的魅力在现实中使出来。读时看得见语言在日常里落下的泪花,倾吐出来的欢愉;但无须依赖那套语言的足迹。

(作者是本地作家)

(本文小标为编者所加)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