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即文艺青年的简称。
1979年,学校老师推荐我出征作文比赛,那是南洋初级学院举办的全国中学现场写作公开赛,题目是:《遥想当年》和《一个听来的故事》。在成绩揭晓日,被邀请到该学院领奖。当天,主办单位负责老师迎接我们这群“少年作家”,并介绍在南初经常写文章、诗歌投稿发表在报章上的伍木和马东来让我们认识,之后,我的文艺创作之路开始越走越起劲。
一次,在电话中和伍木聊起诗歌,他想起一位诗歌写得很出色的文友,叫:奔星,觉得他为人随和风趣,给了我电话号码,让大家互相学习。就这样我认识了奔星,他为人的确亲和,也向我透露他另一个笔名,叫:许集,当年《南洋商报》和《星洲日报》两大中文报还未合并,都有各自风格不同的文艺副刊,分别是《文林》与《世纪风》,各有取向的选稿方式和版位设计,非常精彩。他告诉我说,他写作风格也分两方面,较创新的现代诗风会投给《文林》,较朴实的诗作会投给《世纪风》。从他那里,我懂得很多文艺创作的方式路线,后来他推荐我进入阿裕尼文艺创作与翻译学会,当天,介绍很多文坛大哥哥大姐姐让我认识,也碰巧当天他们正开会检讨学会刚出版的文艺创刊号《同温层》,便邀我一起参加。会议由周望桦主导,每个人手里拿着《同温层》第一期,边翻阅边谈论,那是一本很单薄的文学刊物,明显处在起步探索阶段。但奇特在封面,(由画家兼专栏作家黄意会设计)书面上画有一团似树林似浪头似黑蛾似乱麻的抽象图案,有旁白,文字像一群燕瘦环肥的舞者跳着你看不懂的艺术动作,当时,在座有位文青杜雪美就问:“什么来的?看不懂!”大家笑着给想法,见仁见智,无伤大雅。那天,愉悦地度过一个下午,氛围满是文学艺术的期待和活动计划。后来,有幸参与学会在1981年4月中主办的“四月风”诗乐民谣演唱会,并请来新、马、台民歌歌手演出,非常热闹,我只负责带讯息给四方文艺爱好者(当时电脑网络还未普及化,发布文艺讯息都是通过电话呼朋唤友帮忙传开),并写点文宣到报章青少年版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