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推迁与林厝港无关

林推迁是本地华商领袖之一。(新加坡档案局)
林推迁是本地华商领袖之一。(新加坡档案局)

字体大小:

林厝港与“钨矿大王”林推迁无关,纪念林推迁另有推迁路和推迁公园。

我国推出“30·30”愿景,确保在2030年能满足30%国人农产品的需求,我国仅存的最大传统“农业区”林厝港就不断被提起。

大家已知道林厝港村和附近地区的发展要归功于梁宙(或梁后宙),目前那里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梁宙路、梁宙巷和梁宙弯等以纪念他。从林厝港这地名,可以推断殖民地时代,那里是种植甘蜜和胡椒的地方,港主应该姓林。

坊间很多资料说,林厝港的港主是当时的商人慈善家林推迁,但是为什么纪念他的推迁路(Chwee Chiang Road)和公园却在老远的巴西班让呢?

巴西班让的推迁公园。(作者提供)

家贫年少时远赴南洋

林推迁是福建海澄县人,在殖民地时代算是大人物,但不知道为什么没留下完整的记录。就连最“权威”的宋旺相编写的《新加坡华人百年史》,也只提到他是中华商会的重要人物,以及他在一次慈善会里喊标两句话而已。所以只能从零碎的报章报道、口述历史和一些刊物的零星记录里,认识这个风云人物。

海峡时报报道林推迁生平。(作者提供)

1923年2月13日,《海峡时报》在林推迁于安祥山的居家逝世的翌日,登载一篇关他生平的简文,可以从这里探索他的生平事迹。根据档案局的资料,林推迁生于1864年(也有学者推论是1868年),因家贫所以年少时远赴南洋,在新加坡当“舟子”操舟,应该是驾驶货运船只、领港和船上杂工“一脚踢”的活儿。他勤俭聪明好学,学会马来话和英语。39岁时(1903年)创立自己的丰瑞盛船运公司,拥有多艘轮船,业务主要在马来半岛东部和新加坡海域,因此也熟悉那里的民情。

义兴公司“红棍”

林推迁(右二)会见威尔斯太子 。(新加坡档案局)

林推迁长袖善舞,与林文庆等合作经营火锯厂,也投资树胶种植等。1910年后他开始在登嘉楼采黑钨矿。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炮弹需要的钨需求大增,他的采矿事业快速发展,成为英国殖民政府的唯一钨矿供应商,被冠为“钨矿大王”。后来他也涉足银行业(和丰银行),槟城的报业等,是当时很有财力和势力的华商领袖之一。

林推迁是本地洪门会义兴公司的“红棍”,是最高首领,所以他常为华社排解各种纠纷。由于他审事公正,仗义疏财,所以很得到各帮会的尊重,大家都昵称他为“大哥”。据说,有一次有两帮人马因为利益关系要演武行,林推迁因为要看戏没空,叫部下拿了他的拐杖去调停,大家一看到“大哥”的拐杖,立刻安静,解决纠纷。

林推迁非常念旧,每年春节都广发岁金救济朋友。他也是中华总商会发起人之一,被选为怡和轩第一届总理,任该职直到他逝世为止。据说,他每年过年都请人在怡和轩演戏到元宵让公众观赏,把大街塞得水泄不通。

推迁路和推迁公园

中国北洋政府颁予林推迁嘉禾勋章 。(互联网)

林推迁非常关心社会,他热心支持孙中山的反清革命,也拥护共和,得到北洋政府颁发的“嘉禾”三等勋章。在教育方面更是大力捐款,当仁不让,已知他当董事或赞助人的就有:道南学校、中华女校、爱同学校、南洋女校、华侨中学;还有几所登嘉楼的华校等。除了是同济医院主席,林氏九龙堂总理事,他也捐款给善济医院和社会上的许多团体和基金。1912年他被委任为保良局委员,并于1918年被颁于太平局绅的头衔。

由于他对社会的贡献,殖民政府把在巴西班让的一条长路及路端的一个小公园,命名推迁(Chwee Chian)以纪念他。

林推迁不是林厝港港主

就如其他商人企业家一样,林推迁也涉足房地产。不久前,何乃强医生挖出养正学校的操场,就是从林推迁手中买过来的。林推迁应该还有很多其他产业在新加坡,不过资料散落,不容易收集,但是他肯定不是林厝港的港主。

国家档案局1855年有关本地甘蜜和胡椒种植园的地图,清楚标出林厝港这个地方。《新加坡自由报》在1850年也报道林厝港发生火灾。所以,早在林推迁出生前18年,就有林姓园主在那里经营甘蜜园。再说在1880年代后期,甘蜜胡椒种植在新加坡已经开始没落,园主都纷纷到柔佛发展,所以正值壮年的林推迁不可能去投资一片荒地。

200多年来,曾几何时,克兰芝河边的林厝港,从一片荒地变成经济作物的甘蜜和胡椒种植地,被利用后再成荒地被废弃,由开荒家梁宙把它发展成我国的大农村,又要让位给城市发展。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世事变幻难料,今天又有新的发展总蓝图,要把它再发展成支撑“30·30”可续粮食供应地的未来。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